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0年10月16日

绿水青山守得住 幸福生活踏歌来

——“十三五”建设发展成就回眸之生态文明篇

本报记者 尹明

“真羡慕你们的生活,上下班都在旅途中,处处是景,绿意盎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幸福感爆棚。”10月7日,来自上海的游客彭先生这样和张家界地接导游聊天。

实践证明,哪里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合理开发和经营,哪里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作为“锦绣潇湘”全域旅游的龙头,张家界每年拥有8000多万的游客流量,创造了近千亿的“绿色财富”。发展旅游让张家界实现了生态美与经济富的最佳结合,堪当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最佳实践。

共赢,让“张家界实践”再升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诚实践者,张家界对于生态的认识,格外深刻。

“必须坚决摒弃“保护贻误发展”“保护为发展让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错误思想,坚决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强度的项目,保持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 市委书记虢正贵的话语斩钉截铁。

“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能牺牲环境。” 这是建设富裕美丽幸福张家界的秘籍所在。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隐蔽性、复杂性和反复性,我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目标,倡导健康文明、厉行节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完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编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35项指标基本达标。大力整治农村“大棚房”“空心房”,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建立健全覆盖全流域的四级河长体系,扎实做好禁捕退捕工作,全市禁止交易和食用大鲵。

“以最坚定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以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有一组生态环境数据可以印证张家界的行动力度:2017年、2018年、2019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达到324天、340天、342天,优良率分别为88.8%、93.2%、93.7%,超额完成省定目标,连续多年在全省排名前列。

但实际上,这还只是张家界加强生态修复、建设富裕美丽幸福张家界的“冰山一角”。

十三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生态即生命、绿色即底色”意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实《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四严四基”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张家界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科学编制“三线一单”,出台《张家界市城镇绿化条例》、《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生态环保信访问题办理办法,将环境保护纳入绩效考核,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努力推进“蓝天保卫、碧水守护、净土攻坚、大地增绿、城乡洁净”五大行动,全力打造绿化、美化、净化先进市和样板市。

今年1至7月,我市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全省排名第1位,澧水质量排名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第20位。1至8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更是达到239天,优良天数比例达97.9%,居全省第1位。

共治,上下同心扎紧生态“藩篱”

2019年12月,桑植县人民法院对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修复生态环境”予以执行,放流1万余尾鱼苗至澧水。案件背后,是张家界在制度与监管层面不断强化和创新工作方式,通过打造更加专业的队伍和政策法规来呵护绿水青山。

2019年4月29日,《湖南省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省委省政府两办名义印发,拉开全省“环保垂改”大幕。

“对标对表,确保环保垂改落实到位。”市委书记虢正贵带头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省委垂改工作精神。同时,成立以市委副书记、市长刘革安为组长,市环保、财政、人社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张家界市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方案》,构建分工细致、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垂改工作体系。

2019年11月22日,市生态环境局领导班子管理权限交接暨张家界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挂牌,这标志着张家界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完成。

前不久,市生态环境保护局对桑植县三家采石场扬尘污染依法立案处罚。这是当地生产多年的砂石企业。在执法行动中,生态环境部门先后多次发现这家企业存在问题。

“执法力量集中了,执法的底气更足了。”市生态环境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垂管后,市生态环境局统一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执法力量,避免了地方政府干预,查办了一批过去地方生态环境部门查不动、罚不了的案子,执法人员“腰杆更硬了”。此外,改革带来的体制机制灵活性更是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能,张家界目前已下放了报告书以下规模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并在政策范围内大幅缩短办结时限,最大限度为市场主体松绑,为项目落地、企业发展创造条件,有效降低群众办事成本。

共享,让群众享受绿色“红利”

依山傍水,青砖黑瓦,鹅卵小路,竹林花海。曲径通幽的世外桃源,忘却凡尘的人间秘境。这就是武陵源区协合乡高端民宿客栈群的美丽缩影。

协合乡曾经是农业穷乡,产业单一、发展缓慢。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480元,6个村(居)中,有4个是贫困村,贫困人口1777人,占总人口的20%。十三五期间,“两山论”实践在我市全境开展,该乡在市区两级的指挥引导下迅速响应,把立足秀美的山水资源、深厚的土家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依托景区发展特色民宿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重要出路,将美丽乡村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人文与田园有机结合,打造了梓山漫居、水木潇湘、水湧金江、大庸秘境等一批高端特色民宿品牌,通过旅游扶贫助力百姓致富奔小康,形成了“绿色”与“金色”和谐共振的发展新格局。

截至2020年6月,协合乡未脱贫户仅6户14人。如今协合乡源源不断吸引着四面八方游客在竹林怀抱、云海盛着山峦的自然景致中徜徉,在精致的民宿中度过时髦有趣的避世时光。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的农民们,搭上了民宿经济发展的快车,在家门口拿起工资,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良方。目前协合乡辖区内有22家高端民宿客栈,床位427个,民宿客栈带动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服务人员近400人,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180余个,增收500余万元,租赁群众房屋20余栋,为当地群众提供房屋租金收入64万元。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要种好一棵树、护好一条河,更需要在厚植绿色家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把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刘革安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张家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以大力推进旅游精准扶贫为抓手,推行旅游景区扶贫、旅游线路扶贫、旅游商品扶贫、旅游就业扶贫等扶贫模式,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守住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十三五期间,越来越多的张家界老百姓依靠绿水青山过上了好日子。在永定区苏木绰,旅游扶贫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在慈利县双坪村,闲适静谧的乡野村落探索发展峰林花海,引来游人无数;在武陵源区中湖乡,通过发展民宿经济,村民一年下来收入有的达到一二十万元;在张家界经开区,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旅游商品为支撑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一个个巧做绿色发展文章的县区、乡村和开发区,把绿色生态张家界建设落到实处,硕果累累。

--> 2020-10-16 ——“十三五”建设发展成就回眸之生态文明篇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35751.html 1 绿水青山守得住 幸福生活踏歌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