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大金
何谓“无字书”?清代文学家廖燕在《二十七松堂集》中说:“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古人取之不尽,尚留于天地间。而在目前人不知读。”廖燕提出多读“无字书”的问题,仍值得今人的重视和借鉴。
所谓“无字书”,就是社会生活实践。无论从事新闻报道、写调查报告或撰写论文,还是从事文艺创作等,离不开读“有字书”,从中吸取前人总结的经验和知识,避免走弯路。文章和文学作品等,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为文更需要多读“无字书”,从社会生活实践中,观察事物,体验生活。只有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才能真实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使自己的文章或作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文人、作家无不是既读“有字书”又非常重视“无字书”的。战国时代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何能写出流传千古的《离骚》?这与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他遭流放中接触了人民群众,深知人民疾苦,才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汉代司马迁从小刻苦学习,10岁能读古文,20岁后长途游历,足迹遍全国,广泛接触社会生活,收集民间史料,熟悉山川名胜,历史传闻与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流芳万代的《史记》巨著。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科举落第后,想借鬼神狐狸的故事揭露和评击封建社会制度的腐败。于是,他每天刚亮出门摆茶摊,见到来往行人就请来喝茶讲故事,就这样获得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经过认真加工整理后,终于创作出《聊斋志异》这部奇特小说。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本源,无论写诗、作文,既要认真“有字书”,又要多读“无字书”。怎么读“无字书”?根据笔者实践体验,应从三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
第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情以物迁,辞以情随。”只有深入到社会实践中观察事物,体验生活,从亲身实践经历中获取独特的感受和发现,不断将自己的感情融化其中,才能写出真实恰当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搞好调查采访。一要真诚以心换心,取得对方信任,以便获取对方心灵的“秘密”。二要多为对方着想,切忌性急,说话要留有余地。三是坚持“兼听则明,眼见为实”的原则,不“偏听偏信”。能去现场的要到现场观察、体验,确保素材的真实性。
第三、坚持深入观察,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一要进行有目的的专注观察。茫茫宇宙间的山川树木、花鸟鱼虫、社会人生......都可作为观察的范围和对象,根据目的的需要,选定观察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专注的观察。二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深入观察。所谓“特点”就是人的个性,物的差异,即矛盾的特殊性。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株树的叶子,看上去大体相同,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这里讲的“个性”“相异”就是事物的特征。只有深入仔细地观察,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三要进行立体观察。放开五官,使大脑同时通过五种渠道摄取生活,构成一幅统一的立体画,才能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了解事物的全貌。四要做观察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立志写作者必须养成记观察笔记的习惯,积累资料,以备写作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