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0年08月23日

蓑衣,“服饰活化石”

本报记者 潘鑫 通讯员 董明勤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诗人柳宗元一首《江雪》,白描出了一位身着蓑衣、垂钓江边的渔翁形象。

在多雨的江南,蓑衣斗笠曾是乡下农户们的必备之物。而屋前屋后那些粗枝大叶的棕榈树,为蓑衣提供了所有的原材料。

棕榈树在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都能生长,各地的蓑衣匠们也应运而生,慈利县金岩乡的朱良宗师傅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独门手艺就是制作蓑衣及其他棕制品。

在农耕为主的时代,蓑衣制作手艺代代相传,很少有大的变化和改良。“朱师傅们”从各自师傅手中学习缝制技艺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手中看似粗糙的蓑衣,是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原始的服装,堪称“服饰活化石”。

据了解,一件蓑衣的重量大约在6斤左右,缝制蓑衣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工艺复杂。朱师傅介绍,做领子是蓑衣编制中最难也最耗时的一道工序,决定整件蓑衣能否成型、结实。衣领制成后,再用棕榈片拓展编制出肩部、背部。然后制作蓑衣下摆,拼接成一件蓑衣。针脚越密,针步越多,质量也就越好。

一件蓑衣成品由上下两件拼接而成,上半截如短披风,两肩棕毛高高翘起,像鸟的双翼;下半身则是简单平整的一大块垂下来。整件蓑衣看上去极为扁平,仅遮挡住了身体后部,前面空空,原本它就是专为在田中弯腰劳作的人设计的。

但这种最简单的款式,恰恰具备了中国古代服装的重要特征和标志:上衣下裳。上装是披在肩上的“蓑衣披”,圆领,两肩伸展,正如古装戏中,王公贵胄所穿的“披肩”,亦是继承了这种形式。下装既可以是围腰短裙,也可以如这件稻田专用服,围在身后,整体形式一如“裳”的前身。

如今,蓑衣的实用价值已很少。大多时候,它摇身一变成了藏品。随着张家界旅游业发展,朱师傅也开始紧跟时代开发了棕制的日常用品、工艺品或纪念品,比如垫床的棕垫、扫地的扫帚,甚至一些精细的生活用品,如茶刷、杯垫等等,让这门古老的手艺焕发新生。

--> 2020-08-23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34154.html 1 蓑衣,“服饰活化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