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0年07月30日

永远的军魂

编者按:穿上军装,他们就是军人,为捍卫祖国的尊严奉献青春;卸下军装,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本色,奋发图强。他们有的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建设美丽乡村;有的在生产一线,以“工匠精神”铸就不凡业绩;有的勇立潮头、自主创业,带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有的坚守军人本色、立足本职岗位,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业绩……在“八一”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专访了三位退役军人,向读者呈现新时代退役军人在当前大环境下创新探索和自强不息的光荣事迹,展示张家界退役军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朱成栋在村部工作室进行直播带货。(受访者提供)

朱成东:

军官变村官 矢志不渝守初心

本报记者 周密 实习生 覃诗淇

“欢迎各位来到直播间的网友们,我是你们的老熟人朱成东,跟之前一样,在今天的直播活动中,下单有优惠,欢迎大家踊跃下单!”7月25日,已经忙碌一整天的朱成东下班后还没来得及吃饭,便联系直播团队,在村部摆放好设备,开始了直播带货。

记者没想到,眼前这位有模有样的带货达人,竟是一位村支书,还是一名曾拥有22年军旅生涯的退伍军人。朱成东不同于其他带货人,他既在直播中推介自己村里的特色产品,同时不断宣传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相关政策,从而吸引更多具有意愿、能力的个人和社会资本力量加入进来。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回到村里已经三年多了,在这个岗位上不是为钱,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朱成东告诉记者。

1993年12月,出身农村的他应征入伍到新疆军区某边防团;1996年,高中还未曾毕业的他,经过刻苦自学,考入军械工程学院兵器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素有“铁军”之称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先后任职团、师、集团军的军事和政工岗位,荣立“三等功”六次,多次被上级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

转业后,朱成东被我市某国有投资公司聘为部门经理,收入十分可观。2017年,他做出一个令旁人吃惊的决定:应家乡党委政府和村民的请求,走马上任慈利县许家坊土家族乡红岩村党支部书记,投身农村建设,从一名中校军官变成了“村官”。

乡村建设千头万绪,难度超乎想象,况且红岩村是由两个村合并起来的贫困村,如何让乡亲们都参与进来,实现整体脱贫退出?

“要打开封闭的、熟人社会的乡村格局,实现有理、有节、有序的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就必须依靠制度建设。”上任以来,朱成东和村支两委从解决全村基础设施问题到村企关系梳理,再到布局乡村的公共管理服务,党建引领、区域协同、群众参与、依法办事的治理体系逐步走向规范。2019年正月初一,在朱成东的主导下,岩口老街举办的“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百家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

此外,针对村里年轻人大多都外出打工的实际,朱成东与村两委干部商量,将部分空闲土地统一流转,由村经济合作社规模化经营管理。

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朱成东又陷入新的思考:除了土地流转费,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该如何增收?现代化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又该如何提高附加值?

2018年,朱成东提出“村委会搭台,市场运作,产业带动,群众参与”农旅结合、文旅结合的思路后,亲自组织有农学、旅游、规划等专长的12名村干部和群众一起研究策划,前往永定区罗塔坪、武陵源区杨家坪村、桑植县梭子丘村、花垣县十八洞村、吉首市曙光村等考察学习,决定用旅游带动农业,以文化促进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如今,红岩村祥泰水稻种植、马鞍溪莓茶产业基地、水果采摘园、佳业家禽养殖基地均已初具规模,实现种植养殖基地化;投资建设了茶叶加工场,谷物加工作坊及传统酿酒、榨油等作坊,实现加工制作工业化;主打“马鞍溪”农产品品牌,实现餐饮美食特色化;以村部平台为基础,开设农产品销售实体店,并与我市电商运营服务中心联系,开拓电商途径,直播带货等,帮助销售本村群众的农产品……通过自产自制自销,全村集体经济2019年底已突破10万元,并为此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实现73户265人稳定脱贫。

任红岩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朱成东始终发挥着军人服务人民、善打硬仗的优良作风,退伍不褪色的精神,带领红岩村乘风破浪、逐梦小康。他常告诫自己:“对我来说,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的使命和担当。我要继续当好建设家乡的排头兵,在脱贫攻坚的‘第二战场’上再立新功!”

王波:

从军转“老兵”到扶贫“尖兵”

王波给腿脚不便的贫困老人帮忙。(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周密 实习生 覃诗淇

2016年11月,入伍26年的王波从张家界军分区转业到市中级人民法院,同年12月服从组织安排到桑植县走马坪白族乡前村坪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至今。四年来,他带领103户379人实现脱贫,2019年实现该村整村脱贫出列。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扶贫是另一个充满感情和激情的战场。”八一建军节到来之前,王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从驻村的第一天起,王波迫不及待想要熟悉村里的情况,他向村支书提出到村里走走,并希望早上6点半出发,村支书好心劝道:“寒冬腊月的,农村冬天7点左右天才亮呢!”王波说:“有手电,我当了20多年兵,习惯6点起床。”

第二天清晨还不到约定时间,两人就碰头出发,就这样每天早上6点半出发,晚上6点回村部。王波连续用了13天时间走完全村16个村民小组,没放过一个边边角角。

许多老党员都对王波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行事风格赞赏有加:“不愧是当过兵的人,他来到这里,是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的!”

王波总想:前村坪村有很好的土地和林地资源,怎样才能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为此,他和工作队成员绞尽脑汁想法子,军人“较劲”的特性自然流露出来。有时为了论证一个产业是否可行,王波查资料与当地的气候、土质等一一比对,经常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他还多次到周边的村镇进行考察学习,木瓜、油茶、中药材……一个个方案被提及、又被否定。

经过近半年调研、考察和评估,王波和驻村工作队选定发展雪莲果产业。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村民发展产业热情也高涨起来。2018年,有11名贫困户带头发展林下养殖和烤烟种植;有6名外出务工人员回到本村创业,在700多米海拨的小山村建起了第一家客栈、第一家农家乐、第一家茶室和第一家电商店;通过电商平台,前村坪村民们的农产品正不断销往市内、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村民的钱袋子开始鼓了起来,驻村帮扶工作扶到了点上,扶到了根上,扶出了成效。

“虽然转业到地方工作时间不长,但作为一名党员廉洁自律的党性原则不能丢、一名退伍军人秋毫无犯的本色不能忘。”王波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2017年,各类项目资金600多万投入前坪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王波将他部队“后勤部长”勤俭持家的作风发挥到了极致。对每一项工程的开支他都自己监督,他说:“给老百姓的钱,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在刀刃儿上。”

在新村部三通一平即将施工时,几个长期以来抢工抢建的本地施工队无理起来,竟将挖机等施工机械停靠在新村部选址的道路入口处,并派代表与市中院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谈条件,强烈要求包工程,个别村干部也不讲原则地许诺他们这样做。王波了解情况后,对涉事人员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并坚持召开村支两委会议,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讨论研究,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选择价低者。最终,新村部前方的保坎以当时当地的市场最低价240元/立方米承包完成,仅此一项工程就为村里节约了近10万元。

驻村以来,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共废除了以往村干部签定的各类不合理工程合同4份,挽回资金45万元。一项项举措,杜绝了帮扶资金出现挪用、挤用、占用、乱用等现象,让每一分钱真正用在最实处。

不仅如此,对每一处道路质量,王波都细细过问核查,他说:“我们军人做事就是要扎实,搞成豆腐渣工程,对不起我这一身军装!”

2017年12月的一天,王波突然接到村民打来的房屋失火电话,他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党员干部一边疏散老人小孩,一边尽可能地抢救粮食物资。在巡查一栋被正烧了一半摇摇欲坠的木房时,王波从门口发现在木房的堂屋桌子下面有一位老人正艰难地跪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时间就是生命,他没有半点犹豫,冲进即将倒塌的木房,大声喊着:“房子要垮了,你不要命了,快走!”老人说:“桌子下有一壶酒,是女儿从香港带来的,我还没来得及喝”。见老人抓着桌脚不肯走,十万火急下,王波用尽全力将老人抱离了老木屋,回头一看,老人放酒的房屋已被一片火海吞噬。

事后有人问他:“你不怕危险吗?”他说:“我是军人出身,关键时刻必须冲上前。”在整个抢救过程中,王波和救援人员共救出老人小孩8人,抢出粮食3万多斤,牲猪牛7头和大量日用物资。因为火灾现场组织得力,避免了人员伤亡和更大的财产损失。

从军转“老兵”到扶贫“尖兵”,王波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记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获嘉奖一次、先进个人两次,2018年被桑植县人民政府授予“最美扶贫人”荣誉称号,2019年被授予“湖南省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许云勇:

投军卫国,创业为乡

本报记者 王妍 实习生 李玉华

初次见面,小麦色的皮肤,普通的军绿色短袖,还有那坚定的眼神和铁血男子般的硬汉气息,是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

曾经,他怀着与多数男儿一样的“当兵梦”,投身军旅,报效祖国。

如今,他本着那颗赤诚的初心和永恒的热血,埋头苦干,回报家乡。

“当兵经历成就今天的我”

1993年,许云勇高中毕业后在家跟着父亲种地,同年被村里老支书相中,担任村秘书。

一年后,他放弃“村官”,如愿以偿地走进了军营。

回忆三年的军旅生涯,许云勇的脸上不禁透露着自豪和骄傲。

“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起参与抗洪救险,捣毁大型的传销窝点,打击抓捕黑恶势力,这些画面都历历在目。”在部队期间,他训练刻苦,工作主动,配合当地公安,抓捕犯罪分子,处置各种突发事件,多次被武警部队湖南省总队和衡阳支队评为“执勤标兵”“优秀哨兵”“训练标兵”“优秀士兵”,荣获多次嘉奖。三年时间,他从列兵升职到副班长、班长、文书等职务。

“有些时候我也会害怕,但我们是武警官兵,保一方平安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我必须出色地完成任务。”许云勇铿锵有力地点头说道。

1998年,许云勇从部队退伍后,登上了南下广东的列车,决定进厂务工赚钱养家。

进厂的第一个月,作为一名流水线上的普通员工,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只为那一个月170元的薪酬。三年的当兵经历,培养了他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工作作风,还有那吃苦耐劳、不屈、果断的优秀品质,这使他很快就得到了老板的赏识。进厂后的第二个月,他便被上层领导提拔为工厂的管理人员,工资瞬间翻了好几倍。再后来,他当上了工厂的经理、厂长。

2003年初,他看准商机,放下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自己在惠州投资开办五金电子厂。

“我创业的第一想法就是想带动家乡那些父老乡亲们一起发家致富。”许云勇介绍,当年建厂一开始,他便第一时间回老家发动在家待业的乡亲们跟随自己创业。就这样,60余人乘坐着两辆大巴车一起走向了致富之路。

那些年,许云勇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慢慢的,他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人高峰期达800余人。生产中,他坚持“质量是生命”。管理模式上,他保持部队作风,实行军事化管理,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战略战术”,严格要求自己和他人。不服输、不妥协,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一批批新产品、一个个大订单就是他的成绩。

“不忘初心方能砥砺前行”

“我从农村来,赚钱后一定要回到农村去,那里的父老乡亲都过的很苦,那里是我的根。”2012年初,许云勇卖掉经营8年之久的工厂,拿着自己所有积蓄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决心带动家乡百姓脱贫致富。

“我父亲和我都是农民,外加上我的老家各个都有着种菜的经验习惯,所以我就决定从种菜入手,发展农业。”2012年,许云勇流转了村里200亩土地,大规模种植瓜果蔬菜。

2013年,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200多亩土地种出来的第一批蔬菜虽说又好又便宜,但由于市场销路没有打开,种出来的菜都白白烂在了地里。

但是现实的打击并没有让他就此退缩,许云勇选择转变经营策略,以销售为中心,并利用先进地区发展思维,在城里建立配送中心和5家直销店,大力拓展业务,创立从田间到餐桌的自产自销经营模式。

同时,他还鼓励左邻右舍大力种植蔬菜。村民们担心种出来的蔬菜卖不掉,他便先给村民提供种子、肥料和农用物资,自己购买洗萝卜机、耕田机、抽水机、运输车辆等机器设备,免费给大家使用,待大家种出菜后,负责回收包销。

几年下来,他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先进模式,在政府大力扶持下,发展家乡合作桥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形成萝卜、白菜、包菜、辣椒、莲藕等五大市场品种,占全市五分之三的市场供应量。并解决了农村200多人就业,30多户精准贫困家庭户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时代在变,我们的种植技术也要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淘汰。”从2017年开始,许云勇的公司搭乘了网络销售的先列,成为张家界第一家利用互联网销售蔬菜的企业。为了创新营销模式,抓住先进科技的便利,许云勇坚持“走出去,学进来”管理模式,每年花费大笔资金派遣员工去深圳、北京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种植、管理技术。2018年,公司年产值达800多万元,合作社+农户产值合计达1500多万元。

许云勇计划,下一步公司将在全市布置8到10个线下商店,建立“配送中心+前置点”模式,发展“订单农业。”根据不同种类的客户需求量的不同进行分类配置,缩短配送时间,确保食材的新鲜。

“我人生有两个目标,第一个是当兵报效祖国,第二个就是为家乡做贡献。如今我的第二个目标还没完全实现,完成农业的‘一乡一列,一村一品’建设,是我当前最大的想法。”许云勇坚定地说道。

许云勇帮忙将蔬菜装车。本报记者 李享 摄

--> 2020-07-30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33337.html 1 永远的军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