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韩宇 王建
在6月2日下午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扩大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范围、社区防控常态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传染病疫情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常态化疫情防控新阶段,各地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持续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织密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严防反弹工作做到“丝丝入扣”
5月底,一场“疫情防控院感应急演练观摩会”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多功能厅举行。演练采用PPT及情景视频等方式,涵盖急诊入院、辅助检查、手术转运等6个方面,展示和梳理了院感防控的关键流程和重点环节。
这场演练通过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的规范引领,帮助各单位做好院感防控预案和实战工作,查找不足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哈尔滨市院感防控整改工作的落实。
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毫不懈怠。今年4月,哈尔滨市发生新冠肺炎疫情院感事件,黑龙江省对全省所有医疗机构开展大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制定措施、明确时限和责任人,逐项推进落实。5月16日,黑龙江省本土确诊病例和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清零”。
为加大城市人口排查力度,大规模的核酸检测在多个城市展开。“5月16日,我们一家3口在社区参加了集中核酸检测采样,结果都是阴性,这些天邻居们都在晒自己的检测结果,这下出门更放心了。”家住武汉市洪山区梨园街道东湖社区的市民祝科说。
5月14日起,武汉市开展了集中核酸检测排查工作,全市投入工作人员28万多人次,医务人员近6万人次参与采样、服务。至6月1日24时,武汉市集中核酸检测9899828人,没有发现确诊病例,检出无症状感染者300名。
从4月25日至6月7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开展重点人群和扩大排查工作,共筛查784272人次,基本上做到了牡丹江市城区人口全覆盖。在河北省,全省118个县(市、区)建成核酸实验室120个,基本实现县级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核酸检测“三位一体”全覆盖。河北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李建法说,全省日检测能力大幅提升,为常态化防控打下坚实基础。
形势不断好转,但防控却不能松懈。在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华锦社区,进出小区测温、扫码已是常态,每周三次公共区域消杀一直坚持。6月3日起,吉林省舒兰市风险等级由高风险调整为低风险,并对社区防控进行精准调整。没有确诊(含疑似)病例且没有居家隔离人员的小区,在测温、扫码的基础上,人员、车辆可正常出入,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正在有序恢复。
复工复产复学防控“不打折扣”
春去夏来,各地复工复产复学稳步推进,严防严控疫情是不打折扣的前提。
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万里润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赖氨酸项目生产车间里,生产一刻不停。除日常消毒、测温外,这家公司要求工作人员出入厂区必扫“龙江健康码”,登记健康信息,以严格的措施全面保障防疫、生产两不误。
万里润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志富说,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公司1200多名员工全部到岗,实行“三班倒”工作制,24小时满负荷生产。
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一家科技企业大楼进出口处,员工保持1.5米间距排队进门。扫码登记,人工测温,查看健康码,经过鞋底消毒专区的同时,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红外无感测温机复测体温,经过一系列流程“考验”,员工才能顺利上岗。
这家企业的负责人刘国俊说,公司复工后实行AB角工作制,线上线下协同办公,确保每天一半员工在办公室办公,一半员工在家线上办公,把防疫责任落实到每一块区域每一个人,避免出现防疫漏洞。
一些大中小学生陆续返校,各地精准防控、压实责任,严防疫情反弹。6月1日,贵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辅导员陈丽负责管理的115名大三学生返校。陈丽说,学校为每位返校学生发放10个口罩、1支体温计,每天上报三次体温,如有发热、干咳等症状立即就医。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每天清晨,学生们佩戴好口罩并经过测温后才能进入学校。每个教室门口都摆放着消毒洗手液和体温计,教室里课桌之间的距离达到1米。
态度不松懈、措施不打折。5月31日,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近30万名一二三年级小学生返校,宁夏中小学全部复课。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北塔校区副校长镐爱新说,复学前已进行了3次疫情应急演练,并提前录制了复学指导视频,发给每一位学生观看。
公共卫生防控“查缺补漏”
走进吉林省长春市一家东北菜馆,桌上摆放着公勺公筷,顾客在餐厅用餐时,每个餐位之间保持不少于1米的距离。在另一家餐厅,顾客就餐时可直接选择分餐服务,即便是大锅炖菜,也可分装在小盘子里。
更文明的生活方式创造着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下转4版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