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宁惠
“ 上一期的水稻技术培训,主要是怎么选种、选田、育秧,今天主要是上一期技术的巩固和提高。”5月13日,屈楚顺正给永定区合作桥乡八家村的水稻种植农户进行水稻科学培育的知识培训,秧田如何科学管水、如何防治病虫、如何适时移栽,规范插秧等方面的水稻种植专业术语在他朴实的语言中变得浅显易懂。
“以前每亩产量只有800多斤,去年经过屈专家的指导后,达到了每亩1200-1300斤。”提起屈楚顺,合作桥乡优质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邓绍武就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2019年,他邀请屈楚顺为合作社做全程技术指导,70多亩水稻每亩提高产量达400余斤。
“这个秧苗可以移栽了,一定要随时关注病虫灾害。”培训会结束后,屈楚顺又冒着细雨下到农户田里,开始了实地指导。今年66岁的屈楚顺是原永定区农业局的一名高级农艺师,2014年退休后,因为舍弃不下一生钟爱的农业,他奔走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六年如一日,在服务“三农”助力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不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屈专家去年为我们村大户进行水稻种植技术指导,水稻产量和质量都得到大幅提升。”合作桥乡八家村支部书记张斌告诉记者,“今年年初村支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村民们积极呼吁,再次邀请他为我们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
工作四十多年来,屈楚顺一直在永定区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退休后,他反而更忙了,每年的3-12月都往乡下跑,整日跟着农户忙活在田间地头,为尹家溪镇红石林村柏家片、罗塔坪乡槟榔坪村、合作桥乡八家村等6个村提供技术指导,“我一直在做袁隆平院士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这个项目,通过项目我体会到,老百姓是非常需要农业技术指导的,只有这样才能把田种好,把效益提高。”
从种子供应到肥料配套,到农药的配套、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屈楚顺一直为农户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这背后,是他多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不仅无偿提供技术指导,还自掏腰包组织农业科学技术培训、免费编印赠送培训资料。对于家庭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屈楚顺也是能帮则帮,去年还为合作桥乡八家村的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了农药。如今,他指导的6个村70%左右的农户都已基本掌握了超级杂交稻、优质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增产稻谷863.9吨,总增收241.9万元,亩增456.4元。经他指导的贫困户年年增产、户户丰收,都实现了脱贫,屈楚顺也因此被农户们亲切称赞为农民致富的“好财神”。
拧着一股劲儿做自己想做的事,屈楚顺觉得很开心。几年来,他先后获得了湖南省老科协“科技精英”、中国老科协奖、2018年张家界市老科协“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我服务到哪里,丰收就到哪里,老百姓满意了,我就高兴。“他说,”‘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我的初心,就写在这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