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湘斌
这篇文章本来早就要写的,担心自己笔力不足,写不到位,事与愿违。又担心再不写可能就要错过机会。毕竟年龄不饶人,他年高还不算,现在身体每况愈下,加上前年中风留下后遗症,本身又是残疾人。更为严重的是他负担过重。退休后他的夫人患上糖尿病并发症,又是二级残疾,生活基本上不能自理,全靠他去料理。他每天睡半夜起五更,精心照料妻子,包括一年住几次医院,全是他亲自陪护,他的精力消耗实在太大。然而,尽管如此繁重的家务压在他的肩上,他却坚持读书、写作不懈。最近几年每年除发表大量的散作之外还出版一至两部文学或文史专著,而且连年都获省市以上奖励。
这位老人就是我的同事加老师周保林(柯云)。从1986年起,我们就在一个单位共事,我敬佩他,向他学习写文章,编文史,而且经常合作,算是忘年之交。由于他比较低调,尽管文学成就显赫,可人们不一定知晓和读懂他的全部。比如他书房的藏书书架上有三分之一的专著和报刊是他自己的作品,若不亲眼去看,真令人难以置信。据统计,迄今为止,他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文学和文史作品达1500万字,其中专著多达61部,退休那年海南出版社一次给他出版12本传奇故事单行本,这些惊人的数目,无不凝结他的心血。因此,《老人世界》曾发表一篇《改革开放成就了他出版了多部专著》的文章,重点介绍他的专著,尤其是在文史方面,在全各地文史刊物上他发表的作品达1300多件。去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省政协《文史博览》为他发文《政协让我成为文史专家》。
宣传家乡的人和物,他是作出极大贡献的作家。我们溇澧地区几位世界级的人物如晚清抗法保台名将孙开华(孙九)、孙中山保镖杜心五、贺龙元帅、两弹一星的获得者陈能宽,他率先在80和90年代初就出版了《孙九大人坐台湾》、《南北大侠杜心五》、《活龙》、《镇海龙》、《从慈利走出来的杰出人物》等,每本书都是长达三四十万字。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在武陵源山水上踏上第一双脚印的便是他。他的散文《撩开仙境的珠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国地名》上发表后震动国内外,先后出版了《索溪趣闻》和《索溪导游》(武陵源的前身)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旅游丛书。他宣传本地旅游著作很多,如《美哉武陵源》《奇异的慈利山水》《溇澧风情》《溇澧情歌》等等。他做事很认真讲成效,他酷爱写作,每作一件大事必有收获,比如考察慈利“农运”,他就出版了《慈利农运》《慈利红军》《溇澧英烈传》《贺龙与贺英》等专著。开发五雷山,他写出了《五雷探胜》《道教圣地五雷仙山》。调查慈利土家族,他著有《慈利土家族文化研究》《少数民族族源和风俗》《溇澧情歌》等,都为大家所喜爱。
他有几个特点是一般人不易做到的,一是执着,二是坚毅,三是热情。据我阅读他的创作历史,从中得知他的起步非常艰难。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他从中学因病休学后在家中务农,一天从报上看到本省刘勇和外地高玉宝由文盲到变成作家的事迹后,萌发作家梦,决心要从事业余写作,没想到笔却吃生。当时县里办有一张小报叫《慈利报》,他便投稿,一连投了40篇,都是石沉大海。同伴们都劝他放弃并讥笑他,说不是当作家的料子。他却毫不灰心,第41篇终于发表了,而且获一等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很快就占领了县报的文艺版,他以惊人的毅力攻常德地区的《滨湖日报》,省报的《湖南青年报》《湖南日报》《新苗》(即湖南文学前身)。1958年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省文艺创作积极分子,在先代会上为表达决心和对党的栽培之情,他的发言是用快板诗形式朗诵的,内面有几句话,他还将其选入去年出版的诗集《献给祖国的歌》中:“乘凉先问谁栽树,饮水先问谁打井。没有阳光普天照,哪有鸟儿歌唱迎黎明。没有春雨遍地洒,哪有草木一遍青。没有敬爱的共产党,哪有今天的周保林。”同年入党、提干,加入省作协,成为湘西第一个最年轻的省作协会员,并参加省文代会。
他退休的那一年,株洲市一位政协领导来慈考察,左右手能写出好毛笔字,我们都很惊奇和羡慕。没想到几年后,周老师竟默默无闻的左右开弓了。据悉。从那天起,他苦练左手字,开始握笔极难,笔不听使。他苦练了一个月,也能随心所欲了。现在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先是练左右毛笔字30分钟。然后读书、写文章、写日记、随记,一直干到6点。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他的日记我曾拜读过,一般写得短小精炼、有感而发,有些是诗词和韵白文,可读性均强。他的读书时间如他在《见缝插针读书法》一文中说的,除了早晨阅读外,其余时间是在妻子睡着后进行的,他读书喜欢写眉批,不管什么珍贵书,他都写上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他除了写日记外还有一个随记本,主要是记录书本上的珍文、警句和民间收集的故事、俚语等,同时他喜欢剪贴报纸上的珍闻,日积月累,变成有用的素材。他的著作如《农历24节气和12生肖》《茶话》《养生之道》《土家歇后语》等都是靠收集经过整理再加工而成文的,收集时间有的长达30余年。
我们虽然相处很熟,但我还是有些读不懂他,他老年带病还坚持写作为什么?为名利?不尽然,在年轻时他就有了“红色诗人”“农民作家”的美称,现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他著文很少用本名,况且常用其他不被人知的笔名,比如阿林、林方兴、林荫、吉呆木、竹篱、何为等。为利?他虽在高稿费的报刊上发表过不少作品,但也在低稿费或无稿费的报刊上也常发作品呀,真令人费解。他投稿的态度非常平淡,有的报刊投寄多次未刊发,他却无所谓。可以说他具有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所以在退休的生活中他克服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他退休后继续协助编辑文史,从不计较报酬。他和年轻人相处得很融洽,求他办事,如请教学问或请他修改作品或请他作序,他有求必应,连小字辈与他合作,他毫不嫌弃,因此大家都喜欢拜他为师。最近,一位姓杨的中学教师出了一本诗集,每首诗都经他修改过,他连一杯茶都未喝。经他帮助过的作者中有18人加入了市、省作协和省民协。看到他们的成长和成材,他心中像喝了美酒。
我读过他写大作家沈从文、丁玲、冯牧、梁上泉、唐浩明、元辉等人的文章,作家写作家,其味无穷。今天我这个小字辈斗胆写他,不知能否达到其心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