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尚礼的国家,在历史上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从“曾子避席”到“程门立雪”,再到京剧大师梅兰芳礼待国画大师齐白石,一个个“礼”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礼”可谓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并且成为一种品德,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古老的“礼”又焕发了新的生机,今天,我们称之为“文明”。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除了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外,还要兼顾道德水平的建设,而“文明”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论语有言:“不学礼,无以立。”“文明”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之一。试想,和一个文明有礼的人谈起话来,他(她)谈吐文雅,举止有礼,自然觉得如沐春风,好感倍增。而跟一个不讲文明的人谈话,他(她)在你讲话时四处张望,抓耳挠腮,或不时骚扰其他人,偶尔还爆发出神经质般的大笑,正常人都会觉得此人是轻浮之徒,不自觉地产生厌恶之感。即使此人确实有些本事,也会被人贴上“德不配位”“满瓶不动半瓶摇”的标签。因此,“文明”可谓是一个人对外的名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外人对你的态度。
“文明”也是一个社会的润滑剂以及稳定器。《易·乾》言:“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说的就是只要每个人都讲文明、礼貌待人,整个社会就可以变得和和气气,充满正能量。周代以“礼”治国,在其前期西周,因为人民崇尚文明,知“礼”,所以社会和谐稳定。量变引发质变,文明可以感染。社会之中一个又一个文明个体的相加可以使整个社会都表现出和睦、文明的一面。而同样,不文明也能引发连锁反应,令整个社会充满戾气,让个体间互相伤害。到了东周,“礼治”崩坏,故而社会动荡,并且愈演愈烈,进入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烽烟四起,民不聊生。青年作为社会之中富有活力的群体,未来的接班人,则更要加强“文明”意识,以史为鉴,力求让清风正气传遍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
文明更能体现大国风范。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文明的国家,从汉代丝路的开辟,到盛唐万邦来朝,到郑和七下西洋,再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我国在外交上无不体现着“文明”,体现着大国风范。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境外有关中国人没有素质的报道却多了起来,甚至有部分景区用中文白纸黑字地写道:“禁止中国人入内” 。“中国人没素质”在部分外国人眼中可能已经成为刻板印象,给我国的大国形象打了几分折扣。为打破这种偏见,就需要我们青年从现在开始,努力提升“文明”建设,为“未来”扳回一局,给受损的形象打上补丁。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而一个个文明的青年则必定是未来所需要的。伙伴们,加油,用青春之火点燃文明之炬!
(作者系张家界一中1701班学生 指导老师:陈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