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大金
近来几位爱写稿的年轻朋友问我:“经常在市报上看到您的文章,您认识编辑,还是有什么写稿秘诀?”我笑着回答:“编辑以稿质用稿,不搞看人取文。我不认识编辑,也没有什么秘诀,只知道欲为文必读书,书痴者文必工的道理。”
中外古今,有成就的作家、诗人、学者都十分注重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诗圣杜甫宝贵经验的总结。宋代苏东坡说:“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清代万斯同肯定地说:“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成文。”高尔基读了《欧也妮·葛朗台》后,深有体会:“书本具有一种能给我指出,我在人的身上没看见和不知道的东西的能力。”鲁迅开始创作小说时说:“我作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作小说的才能,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些医药上的知识……”他们的这些话都说明读书有利于写作,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坚持刻苦读书。
读书是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总结治学经验说:“余非生而知之者,好学,敏以求之也。”人的知识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生勤奋读书学习所得。读书可以了解人,了解历史。书中有广阔的世界,丰富的生活。从山泉的涓涓细流到浩瀚的海洋;从北极的冰源到撒哈拉的酷热 ;农民怎么种田,工人怎样生产,科技工作者如何革新实验,人们都可以从书本略知一二。从古至今,天南地北,没有哪一个人能事事亲身经历,只能通过读书这种方式去间接了解。社会生活是非常丰富复杂的,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除了勇于实践之外,就是靠读书增长知识,给写作提供丰富的资料。
怎么读书与学以致用?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专心致志。“静心,方能治学。”读书应树立坚定的志向,收拾散乱之心,使之纯静,把头埋入书里,一心一意地求知。要排除一切杂念,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最重要的是心到。要使书吸引你“入迷,如痴,废寝忘食”。据传,陈毅同志有一次去亲戚家欢度中秋,走进书房发现一本想读的书,便专心读起来,亲戚几次催他吃饭也叫不动,只好吧蒸熟的米粑和糖递给他。谁知他口吃米粑心在书,竟然将米粑伸到砚池里蘸墨汁吃起来。一会儿,亲戚见他满嘴是墨,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陈毅同志却风趣地笑着说:“喝点墨水没啥关系,我肚里墨水太少了嘛!”读书求知是无止境的,作为写作爱好者,若每当动笔时感到肚里墨水太少的话,就应该有陈老总专心致志读书求知的精神,不断努力充实自己。
第二、坚持读书做笔记。俗话说:“眼看一万,不如手写一遍。”徐特立先生有一条宝贵的治学经验,就是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凡有建树的学者、文人,十有八九认真做读书笔记。清代文学家章学成在《文史通异》 中说:“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绪,皆如雨珠落入大海矣!”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如果读书不做笔记,丰富的知识就会落到人们思维之外的茫茫大海,瞬间就无踪无影了。”上世纪60年代,一些爱好文学创作的青年向历史学家吴晗请教:怎么掌握学问?他回答说:“掌握学问就要多读,多抄,多写,此外没有什么秘诀。”他从小就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并总结出:“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就是创造。”只要将这“三步”有机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就能写出好文章。一些学者把读书笔记的作用归纳为四句话:“勤于札记功效高,手脑并用记忆牢,志欲攀登知识峰,札记之功不可少。”它生动地说明了做读书笔记的重要,很值得我们记取。
第三、学以致用,为写而读。常言道:“为学而学,烟云飘过;为写而读,入心揣摩。”单纯为读书而读书,读过的东西如烟云转眼即逝,留下的印象不深;为写作而读书,就会细心揣摩学过的东西,以资借鉴,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烙印。据说我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早年发表了很多著作。他回忆这些著作的产生过程时说:“养成了学点什么,就想马上拿出‘贩卖’的习惯。”他说的“贩卖”,就是学以致用。这种边学边卖得的方法,对于提高写作技能大有益处。我曾向一位文友请教怎么提高写作水平,他回答16个字:“光读不写,眼高手拙;光写不读,提高很慢。”他要我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光写不读,不能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自然提高很慢。然而光读不写,名著看多了,就会眼高手低,手变拙,连自己看不起的文章也写不出来。因此,要提高写作技能,即要认真读名篇,又要手脑并用多练笔,走自己的路。要把读书得到的知识,通过思考变成自己的东西,适时运用,决不可吝啬。
学如储水,用似浇苗。我们的头脑像一座水库,需要通过读书,让水库储存充足的知识之水,使源头活水不断涌来;同时要及时打开闸门,通过写作运用,让潺潺之水飞珠溅玉,浇灌孕育硕果的禾苗,让人生的田野花香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