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20年03月19日

有一种力量,叫“李宗玉”

本报记者 周和平

一丘不规则的水田里,耕田机不断地溅起泥浆。扶手后的李宗玉,埋着钢板的双脚向前,每步都要向外画一个弧形。

水田后方的几十亩坡地,一锄一锄地垦荒后,栽满了板栗树、花椒和花生。

这是永定区三家馆乡枞茂村65岁的李宗玉的人生状态。从36岁患骨髓炎留下残疾以来,一天天,一年年,从无改变。

脸上没有悲苦,只有理所当然。

这个曾经排在全村“困难指数”第一名的男人,佝偻的身子,写满抗争。

29年前的那场大病,“家里能卖的都卖了”。在老婆的坚持下,“腿没锯掉”,但从此挪着双腿行走;

家里断炊了,到岳父家“借了600斤谷子”熬过青苗期,谢绝任何人的接济;

病情稍微有点起色,还在淌血的脚,已经站在了田地里;

10亩、20亩、30亩……随着自家流转的土地越来越多,李宗玉如同枞茂村随处可见的一蓬荆棘,不起眼地野蛮生长。

他说,“再穷,都不向外伸手。靠自己。我有力气,要攒劲干”。

2014年,李宗玉被纳入建档立卡户。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他更加拼命地“刨地”,每一寸土地都栽上作物。健康扶贫解决了治病压力,种子有了保障,农机农具国家给了补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要栽种的稻田增加到65亩。

勤劳的人是不会被辜负的。2019年,李宗玉翻了身,四口之家年纯收入达到7万多元。脱了贫,帮儿子娶上了媳妇,还贷款帮儿子买了一台小型挖掘机。

坚信“男儿当自强”的他,成了村子里的励志主角。可邻居们发现,这个苦尽甘来、双脚越来越畸形的老人,没有些许松劲的意思,即便是他64岁生日的当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忙着。

精准扶贫是一项伟大的国家战略。每一个建档立卡户都有自己的脱贫故事。

李宗玉这个版本,却有别样的解读。

几十年间,他从没被贫困打倒,一直延续着向命运叫板的不屈。穷且益坚,不怨天尤地,不等不靠不要,坚信只要不停地干活,日子就会一天天好起来。贫困是一座大山,他挖山不止。

他身体残疾,却心如阳光。脸上没有愁眉,嘴里没有牢骚。日子是个什么样子,他都坦然受之,再去创造快乐。喂养鸡鸭猫狗是生活的快乐,孝敬80多岁的老父是人伦的快乐,与老伴耕田使耙是劳动的快乐。

更令人尊敬的是,他不受惠、靠自己、自我脱贫的钢铁意志。除了土地,没有别的生产要素;除了吃苦能力,没有别的脱贫技术。但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爱下,他有主动去改变现状的内生动力,有扛起责任、“我是家里顶梁柱”的使命感,有“干到干不动了”的不懈坚持。这就不难理解,羸弱的他,种植的稻田一丘一丘地码到了65亩;市委宣传部领导去看望他帮他解决难题时,他只提出一个请求“我的耕田机坏了”。

这是一种笑对苦难、坚强挣扎的力量。身处岩缝、积极生长的力量。再苦再累、永不服输的力量。自我脱贫、靠勤劳去追求幸福的力量。

这一种力量,叫“李宗玉”。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年。在这“啃硬骨头”和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越到后面,我们可能面对的贫困户,一些人不仅是物质的贫困,更多的是精神的贫困、思想的贫困、志气的贫困、动力的贫困。

人无志不立,贫无志难脱。在送政策、送资金、送项目、送就业岗位的同时,我们更要送“李宗玉”下去,把精准扶贫点到“穴位”上去,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成为李宗玉,树立脱贫主体意识,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精准扶贫需要这种直达人心的力量。

我们需要“李宗玉”。

--> 2020-03-19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39563.html 1 有一种力量,叫“李宗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