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密 通讯员 陶涛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市法院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坚持讲政治、顾大局,推动法院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从精准脱贫到污染防治,再到扫黑除恶,哪一样工作不是最难啃下的“硬骨头”?哪一样工作不事关发展全局?尽管面临着“案多人少”矛盾突出的压力,全市两级法院干警迎难而上,奋勇直前,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
用心用情,写好“脱贫文章”
今年8月,在桑植县走马坪白族乡前村坪村,谷发浓全家七口告别了40平米摇摇欲坠的木房子,利用国家危改资金并自筹资金10多万元修建了新房,装上了自来水、抽水马桶、热水器。
这样的变化,对于谷发浓一家人,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以前父亲像原始人似的住在一个木头搭成的窝里,大人小孩衣不蔽体,全家收入仅靠种几亩玉米。除了建新房,市中院驻村工作队还帮她借来扶贫贴息贷款,办起了养鸡场,每年出栏商品土鸡两千多只,收入3万多元。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市法院给我的帮助。”谷发浓这句发自内心的感激,代表了前村坪村两百多位贫困户的心声。目前,该村共有69户249人实现脱贫,今年该村也即将整村脱贫出列。
原来的前村坪村山大沟深,积贫积弱,是不折不扣的深度贫困村。如何找准民生“痛点”“难点”?如何将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投在关键民生项目处?市中院院党组和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用心、用情、用力,真帮实扶。
市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壮晓阳的结对帮扶户陈俊元右下肢截肢并患有严重的肛瘘,妻子离家出走,儿子陈克海正上初中。壮晓阳帮助他翻修了危房,又多方筹集医疗费送他到医院做手术,帮助其儿子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虽然陈俊元一家享受低保兜底政策,但他在壮晓阳的鼓励下鼓起信心和勇气发展产业,去年养猪两头,养鸡20只,养羊2只,年收入12000元。
脚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正是怀着这份信念,随着一个个精准扶贫政策落地实施,一幅幅产业兴、生活足、村民乐的和谐画面成了前村坪的生活图景。
(下转4版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