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覃儿健
应是几月前,一友在“朋友圈”晒出参观渔浦书院照片一组。我看后颇感讶异——在我们张家界境内居然有保护得如此完好的古代书院,这是我万万不曾想到的。
我国书院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历史。唐、宋时为藏书和学人研学、讲学之所,后演变为学馆、学堂即学子们读书的地方。
因关乎着一个“书”字,我对古代书院总免不了怀一腔崇敬之情。中国现存四大古代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本省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及河南登封的嵩山书院,我均一一拜游毕。特别是本省的岳麓书院,我不知去过多少次。记得那年我心情不爽曾到长沙小住月余,期间,我几乎每天都到岳麓书院寻超脱。
我还专程拜谒过毛主席少年时求学的湖南湘乡东山书院。我在毛主席坐过的课桌椅上久坐不起,在毛主席睡过的架子床前逗留过,遐想过……
这些书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渔浦书院又将给我是怎样的一番启迪和感想呢?
日前,我随张家界百名艺术家采风团入慈利县采风,终于得见这座藏于湘西民间的古代书院。
首先,我对书院名字便产生了兴趣。《说文解字》:浦者,河流入口之地曰浦。渔浦者当为临河而居一渔村是也。经询得知,书院座落在阳和乡渔浦村。书院以村得名,故曰渔浦。回家后查《水经注》,曰澧有九水:曰温,曰渫,曰黄,曰茹,曰道,曰溇,曰澹,曰涔并澧为九。渔浦村乃为茹水入澧之地也!思绪飞越百年:武陵逶迤,群山环抱,外有澧水汤汤,中有茹水潺潺。百十民户,傍水而居,渔歌互嗒,书声朗朗,那是何等美好的一副画图哩……
令我感到新奇的是:书院入门处有两条石板通道,如一撇一捺一大写的“人”字。“人”字中间有两株苍劲的古柏。叫人一眼便看出书院以“树人”为宗旨的深刻寓意。据资料介绍,渔浦书院建自清光绪12年,迄今已有133年悠久的历史。书院自建成后,一直作学馆、学堂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渔浦书院有正门、正殿、东西二斋、藏书楼、彰义祠和教学楼等主要建筑,占地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书院的规模虽说比我见过所有的书院要小得多,但它仍称得上是一座功能齐全、环境雅静的古代书院。
渔浦书院有着其特殊的文化承载。首先,它是一座建在乡间的平民书院。创建者之初衷就是为了方便交通闭塞的山区平民孩子入学;其二,渔浦书院由当地学人乡贤募资修建,自修建到办学没花官方一两银子;其三,渔浦书院一直实行中西结合的新式教学。大革命期间,渔浦书院还是传播马列思想和地下共产党人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中国同盟会成员、传为孙中山保镖的杜心武;老革命家袁任远以及文化名人张沈川等,都曾是在渔浦书院接受启蒙教育后走向革命道路的。
书院是一方文化的摇篮,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人民尊重文化,人心自然崇敬书院。
真该为渔浦人点赞。难得他们将渔浦书院保护得如此完好。保留住了渔浦书院,就保留住了九澧文化的根脉。
回到家后,我忽然想起了大庸古代的天门书院。由天门书院我又想到了大庸古城,想到了大庸古城中那些承载着厚重文化历史的古老建筑。真可惜,都毁了……
好在渔浦书院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