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群众欢度侗年
侗族同胞在贵阳侗年活动中拦门敬酒。 11月30日,2019贵阳侗年系列活动在贵阳市举行,近千名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通过拦门酒、打糍粑、演唱侗族大歌和琵琶歌等形式,载歌载舞欢度侗年。2011年,“侗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传统制陶技艺大比拼
12月1日,参赛选手在陶艺技能大赛现场制陶。 当日,“陶都杯”陶艺技能大赛在重庆荣昌举行,来自陶瓷行业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师等150人参赛,在陶瓷拉坯、陶瓷装饰和陶瓷雕塑三个方面开展技能比拼。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宣笔“守艺人”
12月4日,佘征军在泾县“守艺人”工作室进行宣笔制作的圆笔工序。 今年57岁的佘征军出生于安徽省泾县的一个宣笔世家,是佘家制笔的第六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据佘征军介绍,一支合格的宣笔,需要经过选料、配料、齐毫、混合、整寸、卷笔等108道小工序,想要做出一支优秀的宣笔至少要10到12年的学习实践。 2009年,在儿子的帮助下,佘征军开起了淘宝店,每年可以在互联网上销售宣笔7万余支。 新华社记者 韩晓雨 摄
武夷山大红袍 体验中心开园
游客在武夷山大红袍体验中心茶研习馆参观。 12月1日,福建武夷山大红袍体验中心开园接待游客。武夷山大红袍体验中心对原中华武夷茶博园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打造成集武夷茶文化展示、观赏陈列、互动体验、茶艺交流等于一体的全新文化旅游项目, 是当地市民、外地游客了解武夷山茶文化的综合性园区。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走进国博文保院
12月3日,一名修复师在修复西藏博物馆藏罗汉拓片。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于2018年在原文物科技保护部与艺术品鉴定中心科技检测室的基础上组建,拥有40名文物修复师,下设环境监测研究所、藏品检测与分析研究所、器物修复研究所、金属器物修复研究所、书画文献修复研究所、油画修复研究所。文保院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主要负责文物的保护、修复和复制工作,延续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