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华
本篇我们将探究一下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主要特征以及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学习有被动和主动之分,有“要我学”和“我要学”之别。有些人表面上也“积极”学习,但这种“积极”不是自愿的,而是外在压力促成的。事实证明,此类学习既不能持久,也不能求得真知,而且还会衍生出种种弊端。首先要明确的是学习不应当成为一种负担、一种包袱而处处被动,而应当成为一种志趣、一种追求而主动促成。
主动学习是知学→好学→乐学的过程。知学、好学、乐学的核心是乐学,即对学习怀有浓厚的志趣。学习志趣,已经不止是对学习的一种爱好和兴趣,而是与个人理想和目标相联系的心理稳定性和倾向性,是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人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志趣,才能注意力集中,学习方向明确,专心致志,学而不厌,陶冶性情,求得真知。学习的志趣,来源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来源于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渴求,来源于对自身发展与使命的清醒认识。主动学习当然是自己感兴趣并主动学习,心里是愿意的,长期处于主动学习当然是好的,增强学习主动性,学习的效率也会很高。
而被动学习是一种压迫式的甚至逼迫式的学习过程,是为了完成强迫完成的任务而不情愿的,甚至带有不同程度抵触情绪与反抗心理却又不得不勉强为之的学习过程。长期如此,可能会引发反抗,越来越不想学习的逆反心理。倘与前者相比较,被动学习的学习效率当然是大相径庭的,其目标结果相差千里也就不足为怪了。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发现: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记得的学习内容,会因为不同的学习方式而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只是用听教师讲授的方式学习,两周后的记忆率只剩5%,这是最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是最低的。从教学中的实际采用率来看,竟达95%,这是教学的癌症。第二项至第四项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式的,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度仍然非常低,所以学习的记忆率都无法超过30%。金字塔最底端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帮助别人学习,就是说,如果学生有机会把上课时学习的内容立即应用去辅导其他还没有理解、掌握的同学学会,其记忆率可高达95%,效果是最好的。实际上,学生在帮助其他同学之前,必然经过独立思考,对学习内容相当熟悉,同时为了通过语言的交流来进行沟通,必须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其他同学能懂的表达方式,并用学生之间沟通时常用的语言进行阐述,这必然提升了辅导者潜在智能的发展。这正是陶行知先生一再提倡的“小先生”制度,我们称之为“兵教兵”。
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在于自身的主观行动驱使,如一枚鸡蛋从内部破壳而出,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力;而被动学习则恰恰相反。学习的原始趋动力不同,会直接导致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也就大不一样。学习内容的留存率不足50%的几种学习方式,都是被动学习或个人学习;而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完全不同。这个话题,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