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1版②)堤防工程从无到有:70年来,通过综合治理河道22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5平方公里,修建堤防工程236处245.3公里,筑牢了防汛抗洪钢铁长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修建澧水干流市城区堤防23公里,达到50年一遇设防标准;3个县级城市修建城市防洪堤34.1公里,基本达到20年一遇设防标准。饮水工程从无到有:自2005年国家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以来,投入资金9.7亿元,建成日供水规模20吨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3924处,兴建千吨万人工程30处,全市100%乡镇集镇通自来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63.9%达到79.59%,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从66.1%达到81%,97.34万农村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安全水”。
防汛抗旱措施得力,抗灾救灾连夺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全市牢牢守住防汛抗旱这个底线,建立健全组织体系、责任体系、预警体系和防控体系,落实防御措施,有效应对了一次次旱涝灾害。
1988年建市之后,成立市、县(区)两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防汛抗旱工作有了“总指挥”,杂乱无章的抗灾救灾场面成为历史。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有效抗击了2016年17轮暴雨洪涝、2017年长达三个多月持续高温干旱、2018年16轮暴雨洪水袭击和两个多月短时高温热害,取得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同时,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明确各级防汛抗旱责任人,落实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和险工险段、乡镇领导包水库堤段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实现防汛抗旱责任从市到县、从县到乡、从乡到村、从村到组、由面到点的全覆盖。
此外,建立健全了预防体系。建成4县(区)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市级防汛指挥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异地视频的互联互通。开发防汛会商实时监控软件,实现气象、水文、国土等部门信息的互通共用。严格执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组建了各类防汛队伍,登记造册乡镇、村组灾情信息员及水库管护员、山洪灾害预警员等基层防汛抢险人员,成立723支队伍17623人。完善防汛物资器材储备,全市目前备有防汛应急泵车1台,移动泵车3台,橡皮舟34艘,冲锋舟27艘,救生衣2830件,编织袋17.5万条,编织布7.6万平方米,块石2.9万方,砂石料4.16万方,排涝设备56台。
生态建设以水破题,水域环境水清岸绿
绿色是张家界的底色,生态是张家界的财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抢抓水生态建设的“绿色机遇”,高举水生态文明建设旗帜,积极开展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等工作,对水土流失区域开展综合治理,对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电站项目进行整治,实施碧水蓝天行动,全面推行河长制,严格水资源管理,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积极开展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等工作,从源头遏制水质污染,重点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对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养殖场在规定期内关闭或搬迁,引导和规范水库养殖方式,实现由“肥水养鱼”到“人放天养”。把澧水河作为“母亲河”来守护,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取缔“十小”企业,搞好生活污水治理、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治理和畜禽污染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呈现了“一水一景”画卷。2017年,澧水河荣获第二批“中国好水”称号。
二是对水土流失区域开展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合理配置工程、林草、耕作等措施,实行生态修复和封禁治理等举措,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综合治理体系,维护和增强了区域水土保持功能。严格水资源、河道、水土保持等管理,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实施重点流域水生态修复、重要水源地和山洪灾害易发区等水土流失治理,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革命老区水土保持、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通过生态修复、封禁治理等措施,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建市以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从310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比为32.5%)减少到2165平方公里(占比为22.7%)。
三是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2017年,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责任体系。创新河流、水库管护、执法、监管、考核等机制,把河道当街道管理,库区当景区保护,全市317条河流、264座水库全部纳入河长制,共有市级河长16名、区县级河长66名、乡级河长210名、村级河长1714名,实现了“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的转变,基本形成“党政主导、高位推动、部门联动、责任追究”的工作格局。大力开展河(库)岸水域垃圾专项清理整治、入河排污口专项清理整治、电毒炸鱼非法捕捞专项整治和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在全省率先建立并推行“河长+警长”工作机制,加大对涉河、涉水环境犯罪的打击,形成了“一河一河长、一河一警长、一河一策略、一河一亮点”的工作特色。目前,张家界市水环境质量全国领先,地表水水质达标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载春华秋实。全市水利部门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紧扣“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以打造“四大水利”为目标,抓机遇、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以新姿态、新担当、新作为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