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旻
去年10月,温州至张家界空中直飞航线恢复运行时,我很是高兴了一番,航班每天一班,觉得这下去看外甥方便了。但因为工作的关系,终究还是难以自由飞行。每次往返两地之间,像只老鸟,在空中划一道美丽的弧线,来去匆匆。
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我爱上温州,就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生活着我的亲人。
温州温州,顾名思义,温润的地方。一点也不假。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就是,走错了路都是河,走岔了道都有桥,大有威尼斯水城的风仪。这无数条河流滋养着的城市,自然是鲜活灵动的。这无数座桥梁衔接的道路,自然是四通八达的。往往不经意发现,有些河边桥边的绿洲绿地,绿树修篁的掩映里,静静地点缀着一座一院的红墙翘檐飞铃的庙宇,朱门紧闭,梵音似隐。城市里的古迹、古建筑、古树也特别多,而且保护得特别好,是一个非常适合发呆或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
家住鹿城区的梅园,很美的地名,很美的地方,现在已经开发成体量庞大的时尚住宅小区了。卧室的一面整体落地玻璃窗,正对着市府大楼与世纪广场,住宅小区与其仅一水一路之隔。透过21楼的窗,放眼望去,温州市政治文化中心区域的建设风貌,高低错落,井然有序,树掩水绕,精致有格。由近及远,视野开阔毫无障碍,哪怕远远远远的远方一片模糊,也觉得生动与灵性,让人心旷神怡。透过窗外的晨昏,可以明显感受到温州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感受到它的城市之美中蕴含的建设理念与体现的文化软实力。
正是风起的日子,许多小朋友在广阔的世纪广场上放风筝。外公外婆自然也带了调皮的诺仔去放飞野趣。风筝呢,是我若干前从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带回的京剧脸谱风筝,一直收藏着,这次作为小礼物专门给诺仔带了去。一长串24张画着各种脸谱色彩艳丽的风筝,一飞上天,哇呀呀呀,游龙走凤,越飞越高,顿时吸引了广场上所有人的目光。
世纪广场真够大的!总占地面积达8.3万平方米,是温州市中心区标志性大型公共建筑,也是市民们平时休闲散步玩乐锻炼最好的场所。作为市政府办公大楼的一部分,这个大型广场无疑在向世人展示着温州的财富与胸怀,展示着一座工业城市的现代形象。在广场的中心,矗立着温州的“城市之雕”——世纪之光,是世纪广场的标志性建筑。它主要由1200平米的地下展厅和60米高的圆形玻璃壁观光塔组成。有风无风的日子,有雨无雨的时候,圆形玻璃壁观光塔只要一点亮,通体晶莹剔透,熠熠生辉,美仑美奂,异常惊艳。记得当年女儿结婚的时候,婚车从这座观光塔边经过,玻璃塔点亮的一刹那,光芒四射,那种摄人心魂的美,令人不敢直视,至今难忘。
搭乘电梯,直通地下,那里是一个圆形的休闲馆,馆内有人文展览,从底下往上看,可见玻璃地面水光潋滟。除了市政府建筑群外,两个目前温州最重要的公共建筑——科技馆和博物馆,对称地分布在广场两侧。而广场东面、市府大道以北,矗立着金光闪闪的温州大剧院。据说这座剧院由世界著名设计师设计,整个建筑的外形,从上向下看,像一条金色的鲤鱼;从侧面欣赏,又似手风琴一页页拉开,或宛如贝壳,一扇扇舒张。剧院的外表装饰以金灿灿的玻璃幕墙,内部各项配置均是采用先进高端的国际标配。其独特的造型和一流设施,不仅象征着温州人民对高雅艺术的热情追求,也表达出温州地区深厚独特的人文风情。而作为温州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其演出门票采取财政补贴的形式,以保证惠民低票价,真正体现了“文化民生”的公益职能。
一眼望过去,绣山公园像是一道风屏,给广场和市府大楼提供了一个安逸静谧的背景。更为难得的是,一条治理得清亮的小河从西向东蜿蜒而过,无形中给这个比较严肃的场所引入了柔和的元素。横穿广场的市政府大道也为交通提供了方便。而且市政府不惜代价沿河边和大道两边种植了大量的观赏性植物。据说这正是时下在中国流行的欧洲市镇广场风格,其形状、地面铺设,广场中心雕塑、周围建筑,都融合成一个恰到好处的整体。每当黄昏降临,广场的一些重要区域通过调光方式和场景设置功能产生各种灯光效果,营造不同的灯光环境,给人以舒适完美的梦幻般的视觉享受。
不由得就联想到我们张家界的城市。城市里的千年古寺白羊古刹,现在已被挟裹在一幢幢高楼包围之中;城市里的回龙观公园,山前也长出了一大片钢筋泥凝土的森林;原有的干溪桥小公园,早被庞然大物占据;以前沿机场路是可以远眺天门山巍峨雄风的,如今却被沿溪开发的楼宇把视觉挡了个一干二净……不禁想,温州,作为一个寸土寸金的现代工业城市,为什么可以如此大手笔地建设大型公共建筑,而不会见缝插针地修建高楼大厦呢?如此开阔的广场,如此美丽的公园,这样的地段和地盘如果放在张家界,会不会也被开发成商业用途呢?
天空中穿过阳光左飘右荡的风筝,让我一时恍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