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成
前一段时间,国产动画《哪吒:魔童降世》悄然走红,以叫好又叫座的骄人成绩成为今年暑期档最有竞争力的影片之一。生性叛逆、调皮捣蛋的哪吒是我国和孙悟空齐名的神话英雄,也是国人最喜闻乐见的荧幕形象。事实上,《哪吒:魔童降世》的走红不是偶然,正是国人的童子情结使然,也是我国源远流长的童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天真可爱、憨态可掬的孩童,自古以来便是国人的“心头宝”,而多子多孙、子孙绵延,又是古人人生的一大追求。正因如此,我国才孕育出厚重的童子文化,民间文化也有诸多童子题材。早在商代的青铜器上,便有童子乖巧的造型,而在战国时期的玉器上,童子的形象较为常见,秦代徐福为秦始皇求仙问神时,便带有五百童男童女,汉代陶器也有不少对童子的展示,尤其表现主人灵魂盛天的魂瓶上,姿态各异的童子显得极为怪诞。到唐代时,长沙窑的瓷碗上,见有童子嬉戏题材,童子或钓鱼、或逗鸟,或赶鸭,忙活得不亦乐乎。宋代时出现了专门的童子画——“婴戏图”,成为当时民间最流行的图画。明清之际,童子题材更是延伸到服饰、戏曲、民俗等领域,从而蔚为大观,并因此衍生出许多新题材,除传统的《百子图》外,另有童子骑鱼、牧童骑牛、童子骑鹅、童子戏莲、五子登科、送财童子以及金童玉女等多种,使我国的童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笔者收藏有一件黄铜笔洗,它制作于清代中期,其造型构思,便是以我国的童子文化为基础。只见在一只大缸的两边,各有一个男童和女童,男童左手扶着缸,右手握着一条鲤鱼,他笑眯眯的,准备将鲤鱼放进缸里;女童双手把住缸沿,半弯着身躯,欢喜地看着缸内,她正等待男童将鲤鱼放入,好看它在清水中游来游去。在缸的表面,浮雕有一丛荷花,荷叶肥大,擎水捧露,荷花鲜艳,笑脸盈盈,另有两朵含苞待放,仿佛清香弥漫,沁人心脾。笔洗整体长9.5厘米,宽3.7厘米,男童高8.5厘米,女童高6.3厘米,缸高4.7厘米,口径5.6厘米。
这件笔洗,集中了我国多种童子文化,像男童和女童代表金童玉女,在古代是炼丹修道的象征,如今寓意郎才女貌,表示青年夫妇极为般配;鱼和余谐音,童子手握鲤鱼,寓意年年有余;莲蓬多子,童子莲花,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
笔洗是文房用具,乃古人清洗毛笔所用。这样的笔洗,不仅可以用来洗笔,它还是一件童趣十足的摆件,令人想回到纯真的童年,可谓做到实用性和美观性的有机统一,令笔者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