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晴
最近,在整理爷爷遗作的时候,我的目光集中在爷爷写给我们兄妹仨的五首劝学诗上,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写在方格文稿纸上,纸张已经泛黄,字迹也略显模糊了。毕竟,这些诗稿的作者,离开我们已经24年了。老人家倘若在世,今年就是整整百岁了。
捧读爷爷的诗稿,尤其是这五首劝学诗,眼前总是浮现出爷爷慈祥的面容,总是觉得他就坐在我的身边,和颜悦色地,轻声细语地,开导我,劝告我,勉励我,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一切都是那样的温暖。当然,心中更多的是怀念,是不舍,是怅惘——斯人已逝,言犹在耳。
这五首诗中,有两首是写给我们三兄妹的。一首题为《劝孙儿孙女勤学》,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孩儿立志时。祖逖闻鸡而起舞,学他勤学不为迟。”另一首题为《催读》,诗云:“风和日丽艳娇阳,正是学习好时光。劝孙时间要抓紧,催汝勤学莫彷徨。”我从小就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当时爷爷在家乡附近的村小教书,因工作勤勉、师德高尚,备受学生和家长们尊敬。每天,他一下班就教我识汉字、背唐诗、学成语、讲故事,我身上的这点文学细胞、国学底子,应该就是这么传承下来的。爷爷最爱给我们三兄妹讲历史典故、名人轶事,什么闻鸡起舞呀、凿壁偷光呀、头悬梁锥刺股呀、铁杵磨成绣花针呀……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讲给我们听,从小就给我们灌输好学笃行、自觉自信的思想,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就像润物细无声,于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兄妹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
爷爷专门给雨妹写过一首题为《劝晓雨勤学习》的劝学诗:“岁月容易过,韶华很难留。劝儿勤学习,千万莫蹉跎。”雨妹是我们三兄妹中最小的,小时候有点贪玩厌学。爷爷总是耐心细致地做她的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教育她、引导她,讲完大道理讲小道理,小道理讲不通再讲大道理,诲人不倦,不达目的不收兵。有时候,奶奶在旁边听着嫌其聒噪,叫他不要总是喋喋不休。爷爷闻此,常常是把脸一板,严肃地说:“我几千个学生都教好了,还教不好自己的亲孙女吗?”在爷爷的敦敦教诲下,雨妹慢慢懂事了,一举考上湖南师大,毕业后也成了一位人民教师,算是修成正果了。
我是长孙,也是第三代中唯一的男丁,爷爷对我寄予的希望自然也就更多。我第一次高考不利,意志有点消沉,爷爷听说后迅即给我写了一封信,鼓励我“越是困难越向前”,不要一遇挫折就气馁,鼓励我复读,转败为胜。我考上大学后,他又给我写了一首诗,题曰《为学一首勉晓晴》:“大学读书自当家,蹉跌一时莫怨嗟。不识良工心独苦,安能广学笔生花。鲲鹏变化溟地阔,燕雀高飞海天涯。万里长征道路远,千金宝剑献中华。”1995年大三那年,我的第一本专著《快速出击——现代工商企业面对市场的应变之道》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现在大学生出书已经不稀奇了,但在当年这却是不多见的。因此,我心里有点飘飘然。爷爷发现了“异样”,连夜鼓捣出一首题为《勤学勉孙子》的诗来开悟我:“我家业农桑,主杂饱肚肠。勤俭家稍足,失误不能养。吾生苦读书,强读七年半。誓欲树桃李,立志在课堂。到了五八年,革命大动乱。天地忽翻覆,大变起波浪。十年遭浩劫,国运几破亡。巨手挽狂澜,兰蕙后才芳。尔生太平时,青春正辉煌。天才出勤奋,骄惰不能上。一胜何足论,当作百战强。国需贤才急,英俊独技场。长风破巨浪,扬帆待远航。”高考失利时,他鼓励我向苏东坡学习,他说苏东坡第一次科考也是名落孙山,第二次才榜上题名,劝慰我不要被失败吓倒,摔下包袱,轻松上阵。大学时代出书志得意满时,他担心我骄傲自满,被“成功”打倒,于是告诫我“一胜何足论,当作百战强”,警示我务必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爷爷写完这首诗不久就因病与世长辞,这应该是他一生的封笔之作了。24年后,细细回味爷爷当年的教诲,果然是字字珠玑,终生受益啊!
这些劝学诗,爷爷当年都是亲笔写好寄给我们或者亲手交给我们的,但是我们都没有认识到它们的珍贵,没有把它们好好保存下来,特别是经过几次搬家,不知都丢到哪里去了。幸好爷爷是个有心人,他把每首诗都誊抄了一份作为纪念。因此,我才有机会再次读到爷爷的劝学诗,才有机会再次感受到爷爷对我们无比的关爱。这份爱,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引领我们义无反顾地永远向善、永远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