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谷俊德
“市纪委扶贫梯市村,面貌焕然又一新;纪检干部下基层,鼓劲又费心,脱贫攻坚效益升,群众致富哈哈笑,烤烟一担担,莓茶像黄金……”这是近日,记者到市纪委监委、市国安局精准扶贫单位桑植县官地坪镇梯市村、富平村采访,村民张立成自编自唱的民歌。听说记者进村,许多群众围着记者,讲变化,说故事,晒成绩……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梯市、富平两个村,因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是典型的“无支柱产业、无集体经济、无村部”的深度贫困村,群众生活长期徘徊在贫困线以下,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2015年2月,市纪委监委开始派出工作队驻村帮扶,5年来,他们大部署,大行动,大扶持,使两个穷山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现实。
扶贫路上出硬招
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成效。
“精准扶贫,要做到精、准、狠。就必须下大气力在扶贫措施上有新突破。”说起脱贫攻坚,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袁美南总是身体力行,他从2016年年初到任后的第三天,就到富平村调研,四年来共调研走访、检查指导、结对帮扶、现场办公38次,听取帮扶工作汇报126次,他还20多次到省农委、财政、水利、发改等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落实帮扶项目20多个。
扶贫路上,拔穷根,出实招,出硬招,样样显神通。
为什么能彻底改变帮扶村的贫穷面貌?因为有你。
群众不会忘记,市纪委监委在“精”“准”“狠”上发力,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目标,制定了两村旅游发展规划和“两叶一蜂”产业发展规划。贫困户不会忘记,在多少个日日夜夜,干部走村入户,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评定贫困户的权力交给群众,实行全程民主评议,由此识别出184个贫困户578人,经公示群众都没有意见。村里的致富能手不会忘记,在扶贫的岁月里,市纪委监委干部心里装着百姓,手里抓着脱贫,精准发展特色产业,养猪养牛,办鸡场,种烤烟,办合作社,贫困户入股分红……特色产业红红火火,富平、梯市村烟叶规模达到1200亩,产值600万元;药材450亩,产值270万元;养蜂500箱产值20万元,苗木200亩,萝卜100亩……实现立体产业全覆盖。
镇干部不会忘记,市纪委监委为村里大兴建设,新修道路24公里,硬化17公里,道路多宽敞!高标准建设两个村级组织活动中心、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所学校,质量有保障!大力进行管网铺排等基础工程,架设联通网络,彻底改变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群众多喜欢!再看看!移民搬迁20户,危房改造35户,新建阳光院三座,群众生活多幸福!
(下转4版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