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密
作为经济发展的“体温计”,我市财政工作30年来连年“升温”。
2018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54亿元,为1988年的109倍,年均增幅16.89%;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5.58亿元,为1988年的175倍。
一串串跃动的数据,如一行行跋涉的足迹,见证了我市财政工作昂扬发展的奋进历程。
奋勇向前,初心不变。“坚持发展为纲、民生为本、改革为先”,这是我市财政工作30年始终如一的追求和信念。
民生支出,占比七成
如果说,我市财政工作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是一幅壮美画卷,那么“民生”则是其厚重而温暖的底色。
2018年,全市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扶贫等民生相关支出完成 137.37亿元,为1988年的214倍,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近年来一直稳定在78%左右。
扫描我市财政的民生账单,“钱袋子”里的民生情怀逐一显现——
大力支持科教文化体育事业发展。2012年以来,全市共安排教育支出119.35亿元,支持城乡中小学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提高了各类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安排文化体育发展资金约13.85亿元,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市博物馆等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文艺精品创新;投入科技资金3.01亿元,有效推进了我市科技创新和科普能力建设。
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与就业政策。2012年以来,全市完成社保基金收入175亿元,充分发挥了社会保险安全网和稳定器的作用;累计争取上级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以及医疗和卫生健康领域专项资金100亿元,将城乡居民医保、城乡低保、公共卫生财政补助标准提高了100%以上,支持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支持重点医疗卫生健康项目建设和基层卫生院医疗能力建设,有效缓解基层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慢、看病贵的问题;积极推动为民办实事工程,落实市级五项重点民生实事配套资金3895万元,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着力优化涉农扶贫资金投入。2016年以来,全市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3.92亿元,全部用于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优势农产品发展“3+2+N”三年行动计划,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16个,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1亿元,实施了一大批特色农业产业、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治理等项目,全市农业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得到全面提升;全面落实各项财政普惠政策, 2012年以来,全市共发放涉农惠农补贴超过33亿元,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改革创新,激活动能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30年来,我市财政人勇立潮头,锐意创新,把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作为推动财政工作的第一动力,促进了财政事业不断发展。
税制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完成“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落实所得税税率调整政策,稳步推进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改革,积极推动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见效,着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来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预算管理改革全面深化。全面构建“四本预算”相衔接的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取消价格调节基金,实行排污费收支改革;建立了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和“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制度,预决算公开进一步深化,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除涉密信息之外做到全覆盖。
绩效管理改革强力推进。对市本级预算安排的19项专项资金以及市直121个预算单位的部门整体支出开展了绩效评价,实现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全覆盖,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得到切实提高。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全市453家党政机关参加车改,共取消公务用车941台,安置582名司勤人员。改革后全市一般公务用车压缩70%以上,市直和区县执法执勤车辆分别压缩40%、30%以上, 全市公务交通费用整体节支率达到了7.03%,市直节支率达到了19.67%。
助力实体,服务经济
栽下梧桐树,为引金凤凰。如何发挥好财政支持经济的杠杆作用,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是我市面临的重大课题。
对此,我市不断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公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全市共实施PPP项目9个,5个项目入选国家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示范项目,覆盖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交通、旅游开发等领域,投资规模约93.79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建设和旅游经济的发展。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申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和城市公用事业建设等项目170余个,共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近34亿元,年均增长11.8%以上。
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超过14.6亿元,支持核心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移民搬迁和“三化三改”项目建设,全市主要旅游景点得到明显提升;累计安排超过6.2亿元,支持支线航空运营、荷花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以及临空经济发展。
深入开展清费减负,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从2016年起停征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育林基金、价格调节基金;进一步扩大免征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设基金的范围;将现行对小微企业免征的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确保国家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一项项得力的举措,一次次的财政投入,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