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9年10月08日

放牛的春天

朱敏

在高山之上的村寨,粮食是一种硬通货。祖孙世代面朝黄土,不断开荒垦土,季季耕种,祈求五谷丰登。生存和生活下去,就必须有口饭吃,那时的祖先们就已经深知活着的现实道理。

祖上老大人们为逃避国民党治下的抓壮丁和劳役之苦,举家迁至南坪村朱公垴的高山之上,从此与世隔绝隐于人间,刀耕火种,世代生息。因为初来面对的是一座高山和一片蛮荒,从寻找第一处水源和开垦第一片土地开始,算是白手起家,祖辈几代人因此出身穷苦。那种山穷水尽之艰苦,让现今的我们后辈人无法想象出来。因此,环境的恶劣造就了勤劳朴实成为家族里共有认同的传家之训和特有习性。

我至今仍旧保留着祖上大人们留下来的某些遗产遗物,例如类似刻着“看菜吃饭”文字的饭碗,写在谷仓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墨字,雕在生产工具上“弯下腰吃得饱”的警示语等等。往后,从我识字开始,这些便慢慢影响我的日后行为和处世规范,这种影响潜移默化,直到今天仍让我面对当下生活懂得努力和珍惜。

而作为农人,我认同于太祖爷的一句话:我们吃的都是牛给予的一碗饭。也因此,牛作为一个农人家里最重要的成员,家家户户总是养得它一身蛮劲如金刚,又听主人使唤。家族里从来不能让任何一个家庭成员清闲在家,在家里好吃懒做,孩童也不例外也要分担轻微农活。因为那时候我还穿着开裆裤没有劳动能力,放牛的任务名正言顺就分配给了我。

我是从还没有牛肚子高的时候,就开始帮着家里放牛,拖着长长的牛绳,早晚一趟,时常光脚出门,不把牛肚子撑圆不能回家,我总是忌惮于父亲年轻时的威严和竹鞭。和我时常放牛的伙伴是我的小四叔。小四叔比我大十几岁,那时候已经成年,他是爷爷家的放牛倌。爷爷家里养的是一头大水牛,我家里养的是一子母两头黄牛。水牛温和,把牵引绳在它角上绕好,随你在他身上敲打攀爬,它仍旧专心吃它的草,也不会伤害人。而黄牛性烈,必须时时手执牛绳,否则一个不慎它便会受惊飞奔,让你苦于追赶而不及。我总是热忱于放爷爷家的水牛,总是和四叔换牛放牧,这样我就可以骑在牛背上悠哉,因为小人书上的画页,牛背上的少年总有一把短笛,而笛声悠扬,可以传到这座大山对面遥远的高山坡。或者,我觉得我没有骏马,我就指牛为马。也或者,可以扳住水牛的角借力跳跃,这是一种简单又滑稽的游戏。也或者,一趟放牧的时间里割上两捆青草,用葛根藤双向捆扎搭在牛背山驮回家,这是给牛准备的夜食,水牛可以帮我驮回家,而这些都是黄牛不愿做的事情。

每年春天一到,田间地头和风岭山岗的青草探头,这是广袤土地经过一个萧条寒冬隐忍后的万物复苏。对牛来说,吃够了一个冬天的干草以后的美味鲜食。春天孕育希望,但也给牛带来沉重辛劳和苦难。大面积的田土需要翻耕,需要驱使它以肩膀依托,一步一步用脚丈量完成,走遍每一分每一亩每一个角落。它用肩膀扣住犁铧的夹担,拖引沉重的犁铧的绳索而翻开土地,每一步走的稳当有力。即使它的鼻孔上结出粒粒汗珠滑落,它不言语也不抗拒,埋头认真向前行走,领着掌犁人拉出一条一条湿润的沟垄,随后撒下种植族人口粮的种子。

后来,我慢慢懂得一头牛胜于常人的高贵品质。它毕其一生的埋头劳作,忠于自己的本份,却没有一块田土和一把粮食属于自己。正如我的宗族祖辈,用其一生的时间打理和照看的这片家园,最后终了却不带走任何东西。再后来,经过上学学知慢慢积累和人生阅历增长,我开始慢慢体会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沉重道理。这不光于我们每个后辈人是警世名言,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这些后辈人明白生活里每份收获的艰辛和不易,更教化让人懂得去分享和感恩。

而今,我置身于祖上大人们曾经耕作的田间地头,草木荒芜早已成林,青山依旧而物是人非。我闭眼遥想,落日余晖由远至近撒进村落,我看到四叔牵着他的那头大水牛从远处的山岗独自走来,经过幺太爷门前的那道弯长的田埂。四叔长发仍旧整洁,水牛膘肥体壮铜铃叮当,响彻这个高山之上的家园,伴他们走向回家的路。

--> 2019-10-08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22281.html 1 放牛的春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