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华伟
从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平原到山清水秀的张家界山岳地形,常张高速公路像一条蜿蜒延伸的玉带,在湖南的西北部划出了优美的弧线。
常张高速公路是交通部规划的国家重点干线福建泉州至贵州毕节公路中常德至永顺支线的组成部分,为湖南省三十年公路网规划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常张高速的建成,将为沟通东西、开发西部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尤其对以张家界旅游为龙头的湘西北经济发展战略的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
常张路主线长160.68公里,连接线共长9.945公里。全线有桥梁81座,其中特大桥10座,大桥47座,隧道2座,工程总投资68.7亿元。2002年12月1日,常张高速公路正式开工,经过上万名建设者三年的艰苦奋战,这条穿越湘北多重山脉的湖南首条山区高速公路于2005年12月26日正式通车。
在常张高速公路工程投资中,项目环境保护投资约为1.936亿元,相关部门为何花巨资用在环保上?
常张高速公路从建设之初,就汲取全国众多高速公路建设之长,率先提出将常张高速公路建成湖南“生态路、环保路、科技路”的建设理念。积极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让湖南省的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与沿线的自然风景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为了让高速公路融入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里,让每一位行经这条高速公路上的人感受到如诗如画的景色,常张公司首先从保护原有生态做起,为珍稀植物让路。
为了保护沿线两棵百年古樟树,施工单位在古树周围设置了铁护栏,同时砌筑挡墙进行加固处理,常德市鼎城区人民政府还对位于鼎城区路段的古樟树挂牌保护。对于植被丰富的边坡,施工单位一改过去“逢山开路,炸山取石”的传统施工方法,而是在能保证边坡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坡比,以保护原有植被,保持“原生态”的风貌。同时,对上边坡的施工尽量与自然相融合。另外,在规范施工中无法保护原有生态的情况下,尽快恢复生态,尽量避免选择硬质工程防护措施,改用植被生态防护,降低公路建设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公路通过重丘区时,产生了大量的石质边坡和进行工程防护的石砌体,为减少此类工程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施工单位实行恢复生态的植被防护工程,尽量恢复原有植被,提高公路用地范围内的绿化覆盖率,将高速公路打造成一条“绿化长廊”。
常张高速公路绿化植物共有104种,其中乔木34种、灌木33种、草花及地被植物24种、木质藤本8种、竹类植物5种。公路全线植乔木32.2万株、灌木351.4万株、各种花卉4.6万株、植草105.79万平方米,边坡生态防护260万平方米。
常张高速公路主线和边坡的绿化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在边坡防护上以灌木为主,代替以往的草皮防护,边坡草皮则以本地草为主;在乔木种植方面,采取常绿与落叶相搭配的方式,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在上边坡的防护上,采取塑石、软防护、客土喷播等多种形式,达到自然、和谐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绿化效果和路域植被覆盖率。中央隔离带绿化采用了分段设计和变化种植的方案,采用适合该地区气候和季节变化的植物,使中央隔离带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变化,并能让各分段部分的变化幅度较大,保证行驶者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湘西自然风光所带来的美感。沿线互通区采用常绿树与色叶植物结合、常绿树与观花植物结合,以产生富有情趣的植物群落。如斗姆湖互通区种植桃花源的桃花,突出桃源县桃花源的旅游品牌;慈利互通区则种植当地有名的杜仲树,突出地域植物特色;建设过程中开辟的取土取石场,工程竣工时均作了植被恢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