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云 湘斌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云:“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也叫“重九”。这天古人特别是文人则邀友登高赏菊诗赋。唐代大诗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诗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信今来真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既表达了开朗的思想感情,也隐然透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可谓是欣喜抑郁交织。重阳为何登山?原来重阳时节,天气初寒,人们容易感染时疾。
重阳时节古代被视为危险的季节。在神秘的阴阳观念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九九重阳意味着阳数极盛,凡事盛极必衰(在古人心目中,“大火”的隐没可能作如是想)。九九重阳之日,有如五月五日是令人生畏的灾日。人们为了避开这一不吉之日,就采用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行为,以出外登高野游的方式,脱离有可能发生灾祸的日常时空。这种登高避祸的方式在古代节俗中常常出现,有九日登高、正月十五日登高等。登高习俗可能最初超源于平地居民,异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受了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这种登高习俗后来随着文化的移动,播布全国。
重阳登高大概萌芽于汉代,社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注文中说:九月九日宴会,不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引证了一则传说,解释重阳登高习俗的起源。
相传,汝南县有叫桓景的人,家里有父母、妻子、儿女,种着几亩薄田过生活。谁知这一年,汝河两岸发生了瘟疫,家家都有人害病,轻的不能起床,重的丢了性命。桓景的父母也未能幸免。
桓景小时候听人说:汝河里住着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仙求道学法术,为民除害。他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决定去求他。于是就收拾行装,进山拜访。桓景进了山,不知仙人在哪里住。他翻了一座座山,过了一条条溪。那天,正走间,忽见前面树上有只仙鹤,不住地朝他点头。他觉得奇怪,就向仙鹤招招手,那仙鹤又向他点点头,就飞走了。桓景顿悟原是仙鹤引路。他随着仙鹤向前又走了几座山,只见苍松翠柏间,一座古庙。桓景来到门前,黑漆大门紧闭。他跪在门前,不敢惊动,跪呀跪呀,跪了两天。第三天,大门开了,出来一位白须飘胸的老人,喜眯眯地说:“哎哟,施主久等了,快随我进院。”桓景断知这是费长房大仙,又拜了几拜,跟着进院了。桓景跟大仙说,汝河瘟魔作怪,自己决心要除掉它。大仙听了,给他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不分昼夜地练开了。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大仙走来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了,你赶紧回乡打救父老乡亲。我给你茱萸叶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老人说罢,一招手,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见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一片,说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把菊花酒倒出,每人喝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他把乡亲安排好后,就带着降妖青龙剑,等着瘟魔出现。不一时,只听汝河怒吼,瘟魔出来了,它见人们都在高山上,就来到山下,但觉酒气扑鼻,茱萸异香刺心,不敢登山。这时,桓景奋不顾身,来战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飞向瘟魔,一剑把它刺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刺瘟魔的事作为佳话,并在九月九这天,喝菊花酒,插茱萸叶。
又为何要卖菊呢?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在鼓泽县当县令。他不愿意逢迎权贵,不久,就辞了县令,回乡种田了。陶渊明回到家里,早晨,踏着露水下地,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来。春种秋收,过着田园生活。他一面种五谷,一面种菊花。他喜爱菊花,不只因为菊花能叫人赏心悦目,还因为它不怕寒霜,开放时不与百花争艳。尤其白菊花,还是一种有名的药材,泡茶喝,可以清热生津。所以,他就在自己院里,开了一个大菊园。园内红的、白的、黄的、紫的,样样菊花都有。随渊明高兴时,还吟诗唱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菊园出了名,每逢秋天菊花盛开时,近处的乡亲,远处的朋友,常到他家观赏菊花。庄户人家,也没什么好吃的,陶渊明就摊煎饼、烧菊花茶,又拿出自己酿的黄酒,来款待客人。常常是,今天送走了远客,明天又迎来近友,赏菊作客的人川流不息,老是叫他不能应时去田间耕作。陶渊明热情作客,嘴里不说,心里却想:要是菊花一齐开,客人一齐来,既赏了菊花,又不误农活,该多好啊!他把自己的心思向着菊花倾诉:“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他的这首诗,乡亲朋友们很快都知道了。大家虽然十分喜爱他和他的菊园,但又觉得他的时间更宝贵,于是一齐约定,每年九月九那天来赏菊。说也奇怪,那年九月九那天,菊园里的菊花一齐开放了,比以往任何一年开得都好。亲朋诗友,望着满园菊花,吟诗答唱,都说菊花有情,不负陶公栽培心。自此以后,满园菊花,年年重阳那天,开得争奇半艳,亲友们称那满园菊花为重阳花。陶渊明去世后人们都说他成了菊神。每逢九月九,人们摊煎饼,喝菊作纪念。
重阳登高赋诗,自古使然。《风土记》载:“以重阳相会,登高饮酒,谓登高会。”唐代白居易的《九日寄行简》诗:“摘到黄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洼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流露了诗人的重阳秋兴和思乡之情。杜甫的《九月》诗:“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诗人登高的兴致跃然纸上。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情景交融。
重阳赏菊,雅趣横生。《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时重阳赏菊之盛况:“重九都下赏菊……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人与菊花醉重阳。情趣盎然。王勃的“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孟浩然的“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都描写了诗人重阳赏菊的情景。“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去远,游人几度菊花丛。”分明是一幅清新的重阳赏菊风俗画。
此外,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古已有之。杜甫的《九月登城诗》:“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唐代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等,都生动地描写了诗人重阳畅饮菊花酒的情形,情趣盎然。而《都门杂咏·花糕》诗:“中秋才过又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则将当时重阳做糕食糕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伟人毛泽东的《彩桑子·重阳》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词曰:“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主席一改古人悲秋而变为喜秋胜似春光,展示伟人对重阳节的独特见解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