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湖乡檀木岗村民宅
武陵源区地处武陵山脉余脉,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靠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了经济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为实现城乡建设的同步发展、居民聚居区与自然核心风景区的完美融合,武陵源区委、区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农村建设扶贫举措,尤其是近年来,该区始终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安全问题,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真正实现了让困难群众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安居”。
坚持“人人肩上有担子”
民以居为安,民生居为先。 在落实农村住房保障方面,武陵源区始终用“四个坚持”的工作方法抓落实,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工程监管,严把选址关、施工关、验收关,真正使危房改造成为农村困难群众的“满意房”“放心房”。2013年至2018年,武陵源区先后分别完成了430户、330户、594户、850户、50户、47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投资3848.97万元,其中区级政府配套资金1030.5万元,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2301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任务,基本实现了“危房基本解决、农房建设规范,设施总体配套、环境整洁有序、风貌特色明显”的目标,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武陵源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危房改造工作,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武陵源区农村危房改造整体推进省级示范项目实施方案》和《武陵源区农村危房改造整体推进省级示范项目工作导则》,明确各村为项目责任主体,具体负责项目实施,乡镇为项目监管责任主体,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监管,相关部门明确分工,将工作目标、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责任人,确保“人人肩上有担子”。
为落实危房改造对象底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全区开展在自然遗产保护区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农村危房改造、特色民居改造项目建设的调查摸底。为落实危房改造政策,武陵源区坚持做到补助对象为经济上最困难、住房最危险的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申报程序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村级初审、乡级审查、区级核准、上级备案”确定。同时严格建设规模和危改资金补助标准,并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三个不让”,即不让不符合条件的户搞危房改造、不让有关系的人钻政策空子、不让个别村干部优亲厚友。此外,武陵源区还坚持将危改资金落实到位,严格进行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专项管理,确保资金适时适式拨付,不截留、不挤占和不挪用。
坚持统筹结合、民本为先
不仅要让困难群众有房住,还要让他们住得好。在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中,武陵源区坚持做到“四结合”。一是与村庄规划相结合。利用现有水沟地、河边地、村边地、荒岗地、闲置地等集中建设,既改造了危房,又节约了耕地。二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采用“小青瓦、坡屋面、外挑檐、转角楼、浅灰墙”改造模式,既体现了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又做到了与周边环境协调,使之成为美丽乡村中的点缀。三是与集体资产综合利用相结合。利用旧礼堂、旧学校、旧大队部、旧卫生院等集中联建,既解决五保户住房问题,又盘活了集体资产、收回旧宅基,治理“空心村”。四是与村容村貌整治相结合。在加强房屋维修改造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水、电、厕、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
现阶段,武陵源区强化资金筹措,实施“财政补助+农民自筹+整合资金”的危房改造策略,加大中央和省财政转移资金对村庄整治建设的投入,区级财政配套安排相应的项目资金,累计共投入1171.2万元用于农村危房改造整体推进项目。同时,鼓励村民自筹资金,大力实施“一事一议”项目。整合村庄整治、农村危房改造、扶贫开发等相关项目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确保工程质量方面,工程实施前按照“村为主、乡监管、区备案”的方式,选择有实力、有资质、有经验的队伍进行施工作业。工程施工中,实行区乡联动,共同监管,区住建局、辖区乡镇共同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对工程质量、进度等方面进行全程监督,严格把握工程标准,建设安全、放心、质量工程。
此外,武陵源把民宿改造作为全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坚持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指导农民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经济适用、造型美观、富有当地民居特色的新型农房;注重色彩协调,搞好乡村风貌和色彩搭配,使农居色调与自然色彩相协调,形成鲜明的农居色彩基调。目前,通过维修改造,五号山谷、梓山漫居、镜立方、璞舍等一批高端特色民宿涌现,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途径。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农户居住环境
协合村“阳光院”高质量建成群众“放心房”
改造后的高端特色民宿客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