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9年08月03日

武陵源区天子山学校设围鼓课——

让非遗文化在校园扎根开花

向左海在教学生打鼓

通讯员 屈泽清

日前,笔者走进天子山中心学校的校园,小青瓦、浅灰墙、转角楼、外挑檐,极具土家族建筑特色的教学楼和综合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格外亮眼。除精致的校园引人眼球外,学校的“非遗”传承更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围鼓作为当地最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敲”进了校园,并已经扎根开花。

“有100多名学生学会了打围鼓”

“打围鼓时脸上的表情要有表现力,要敲出抑扬顿挫的锣鼓点子……”临近暑假放假,在武陵源区天子山中心学校的校园内,向左海在“围鼓课堂”上一边向学生示范,一边进行讲解。

灵动多变的鼓点、巧妙穿插的夹钹、抑扬顿挫的土锣、点缀呼应的勾锣……土家围鼓如万马奔腾,穿透云霄给宁静的校园平添了一份豪放激昂。

“我希望能创造性地把围鼓技艺做到新老结合,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家住天子山镇黄河村的向左海是该镇中心学校聘请的围鼓老师。“七年时间里,学校有近60名学生先后学会了打围鼓。”向左海非常高兴,随后,向左海又向笔者详细介绍起了围鼓。

围鼓(含锁呐)又称打溜子,最初形成于土家族先民们常年狩猎、伐木砍柴等系列劳动中,在历史长河中逐步演变为祈求风调水顺、人寿年丰时的民族演艺活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在我市区县乡村都有分布,目前已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围鼓险些濒临失传”

“过去,在农闲时节的农村,敲围鼓处总是里三层外三层挤满听众,而如今,当年颇有名气的围鼓却已经濒临失传。”向左海有些伤心地表示。

据介绍,向左海自幼就爱好民间文艺。16岁时就成了围鼓“高手”,几十年来,早就成为一名响当当的围鼓艺人。

“当时,我只有十几岁,到处拜师学艺,学成出师后也和师傅们一起到处打围鼓,几十年下来,周围的乡镇村居我都跑遍了。”向左海对围鼓情有独钟,回忆起当年走乡串村打围鼓的经历,老人脸上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可如今,围鼓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当地围鼓班艺人平均年龄都已60岁以上,30岁以下的艺人屈指可数,围鼓技艺面临失传。很长一段时间,向右海都担忧围鼓的传承,他曾告诉身边人:“师傅那一辈的都已老去,和我同辈的也已经不多了。”

“校长邀请我去学校教学生打围鼓”

向左海的担忧,如今终于烟消云散。

“2012年8月,我接到中心学校熊朝信校长打来的电话,邀请我去学校教学生打围鼓。”向左海说,当时他丝毫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尽管此时他已生活无忧,两个儿子都在外经商,且都劝他在家安享晚年,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走进校园,收下了第一班“学生弟子”,当起了校园里的围鼓教师。“我教学生们学习围鼓技艺,是希望他们能将这门技艺传承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围鼓,学习围鼓。”

学校精心挑选了15名四至六年级学生参加围鼓班,计划通过一年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这门技艺。“现在,围鼓技艺后继有人了!”向左海非常激动。

“向师傅给我们上课的时候很认真,遇到我们不懂的地方他会停下来耐心地教,直到我们学会为止!”学生说,向左海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就像自己爷爷一样,对每一个学生都很好。

学生们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在学习围鼓的过程中尽情地体味民间乐器带来的乐趣,体验土家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从活动当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今他们都能登台表演,可以熟练地打出《千年岁》《八哥洗澡》《鱼戏水》等各种围鼓乐曲。

为了“立体式”传承“非遗”,将围鼓发扬广大,学校还精心组织力量搜集围鼓的有关传说和词牌,编印了《土家“围鼓”词》,收录围鼓传统演奏词牌六十余首。学校成立的“非遗”民间艺术表演少年队,先后三次代表天子山街道参加武陵源区举办的“潇湘群众文艺”会演,荣获二等奖。

--> 2019-08-03 武陵源区天子山学校设围鼓课——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19528.html 1 让非遗文化在校园扎根开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