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9年07月09日

一颗专注的螺丝钉

——记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孙志新

本报记者 宋世秀

他曾是一名军人,从部队转业来到市环卫处,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维修工人。

他曾是一名设备维修门外汉,33年来发扬“螺丝钉”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逐渐成长为技能娴熟的维修骨干。

他是孙志新,他用出色的工作能力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践行着自己的入党誓言,先后多次被评为市环卫处“先进工作者”,获“城市美容师”荣誉,2017年被市直机关评为“先进工作者”。

孜孜不倦的求知人

学习能力比学历更重要,这是孙志新的人生经验。

孙志新只有高中文化,但他一直勉励自己“可以没有文凭,绝不能没有知识”,所以他热爱学习,勤于钻研。

调入市环卫处维修队后,为了掌握过硬的维修技术,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钻研业务上。他一方面积极查阅各种资料,认真学习机电专业知识,了解机电设备的构造和操作原理;另一方面刻苦钻研设备维修技术,用心研究环卫机械维修,利用休息时间对拆换下来的零件进行研究、维修,遇到疑难问题积极向厂家技术员或老师傅虚心请教。

艰苦的努力,忘我的工作,孙志新很快成长为维修队的业务骨干,他不仅熟练掌握了站厕现用各种设备的操作技能和维修技术,能准确判断故障,能又快又彻底地处理故障,也极大地降低了单位的维修费用。

不计得失的急救员

市环卫处维修队只有5个人,却负责着整个市城区环卫设施的维修工作。

维修工的活,小到门窗把手修理,大到设施维修,危险的有吊绳维修,脏的有卫生间管道疏通。工作不定点定时,24小时待命……对此,孙志新从不抱怨,他说,“环卫工作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耽误不得,马虎不得,把工作做好就是我最大的荣誉。”

在大家眼里,维修队的工作又脏又累,没有前途,年轻人都不愿来,在这个岗位的往往也是三心二意。面对这种情况,孙志新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大家,在这个岗位一待就是近20年。

20年里,接到修理任务,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他从不推三阻四,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014年大年初二晚上8点多钟,后溶街南头的垃圾站压缩设备损坏,垃圾无法倾倒,站厕值守人员连打几个维修人员的电话都无人接听,于是打电话求助孙志新,接到电话的他二话没说就从家里赶了过去,跳到垃圾坑里拧螺丝,紧液压,反复调试,直到凌晨1点多钟,设备终于开始重新运转。看着一脸疲惫、一手油污的他,值守人员连声说抱歉,他却摆摆手说:“我就是干的这一行,如果垃圾不能及时处理,就麻烦了。哪儿有问题,你们只管找我,我一定随叫随到。”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随时都可能接到抢修任务,队里人手不够,孙志新又是技术骨干,这么多年来,他几乎没休过公休假,节假日也长期在加班。经常加班的他吃饭没有规律,患上了胃病,但他从不以此为由对组织提要求。

长期的耳濡目染,无声的言传身教,让维修队的几名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大家的责任心大大增强,业务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如今这个集体,成了一支特别团结、特别能打硬仗的队伍。

不近人情的老大哥

维修机械设备和安全生产紧密相连,孙志新的要求非常严苛,他必须保证安全无事故。

“两个硬要求,一个是安全防护措施,一个是正确使用维修工具。”作为维修队的老大哥,他时时不忘提醒维修人员做好这两点。遇到有年轻同志偶尔嫌麻烦懒得戴安全帽、系安全绳时,他总是板起脸孔,坚决不允许无防护作业。

遇到高空作业和下坑检修等较危险的检修项目,他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我年纪大有经验,又是党员,我先上。”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正是因为有老大哥的不近人情,尽管维修工作总是在最危险的地方,孙志新所在的维修队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

孙志新就是这样一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环卫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贡献。

--> 2019-07-09 ——记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孙志新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18590.html 1 一颗专注的螺丝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