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9年06月25日

情怀篇之十

担当,最美的情怀(二)

李炳华

上一篇专栏里我们谈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灭十族的方孝孺,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其实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依旧是非常深远的。读史可以鉴人,读史可以明理。成长教育中,担当与担当精神其实是一份伴随着成长不可或缺的人生营养。

之所以说方孝孺是一个没有担当精神的利己主义者,这要从他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说起。方曾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在成祖打败建文帝登位后,成祖的第一谋士跪求朱棣不要杀了方孝孺,不然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成祖答应了姚广孝。拟定即位诏书时,派人把方孝孺召来,但是方见到朱棣后指责朱棣不顾叔侄之情逼死了建文帝,朱棣忙走下殿来安抚,但是方并不领情,并且把手中的笔扔到了地上,誓死不给朱棣拟写即位诏书,最终惹得朱棣大怒,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处死。

姚广孝和方孝孺并没有现实的交集,作为对手,他了解他的敌人兼偶像,姚广孝请朱棣不要处死方孝孺,这个请求是发自内心的。方孝孺后来的表现也完全如他所料,事实是,方孝孺之后,明朝再没有一个学者堪称政治思想家,方孝孺之死,断的不光是读书的种子,而是读书人最后的气节。读书人都没有了气节,你也别指望国民有什么气节可言,所以姚广孝的定义非常精准。但方孝孺的赴死,究竟是不是一种可以称道的担当精神呢?当然不是。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面对的是外族入侵,或者是国家危亡的时刻,这当然算是一份流芳千古的民族担当,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比如“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的夏完淳; 比如“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比如“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宋哲元,这些先烈们都是在国家危亡的历史关头,以其血肉之躯扛起了家国情怀与民族担当,正如青年毛泽东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然而方孝孺面对的却并非是这种民族大义,仅仅是明帝宫廷之内的皇权之争,即使是为了一种旧时代的封建社会的“忠”, 皆可以宁使天下读书的种子绝了,便是对后世文化传承之担当的推诿,更何况致父母、子嗣,乃至亲友、师生一并送至鬼门关,直接造成明中期思想文化的荒漠区的出现,其行何忍?其情何堪?其担当何在?说穿了不过就是为自己“青史留名”而不计后果。

中学语文教材中几十年未曾删除过的文章并不多,《孟子二章》便是其中的一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相信每个中学生都能倒背如流,然而我们的孩子们真的理解了么?真的做到了么?他们在接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之余,想到过对父母的含辛茹苦承担过什么责任什么担当了吗?毋庸讳言,青少年特殊的年龄阶段思想与心理尚未成熟,但这绝不能成为孩子们担当精神缺失的完美借口。这个话题,下期继续。

--> 2019-06-25 情怀篇之十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18111.html 1 担当,最美的情怀(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