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文
6月18日,从桑植县城出发,沿着蜿蜒崎岖的公路行驶半个小时,记者来到了洪家关白族乡石竹坪村,只见青山叠翠,云雾缭绕。桑植县唯美大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在村里的玉泉河旁,农户熊彩银正在隧洞内鱼池边给娃娃鱼种投喂食物。她说,去年工资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很知足。像熊彩银这样的农户在桑植县还有不少,他们有的自己养殖大鲵,有的在养殖企业务工,既学了技术,又获得收入。
大鲵是珍稀两栖动物,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具有科研、食用、医药、美容和观赏等开发价值,含有18种氨基酸,抗癌抗衰,被医药界称为“水中人参”。近年来,桑植县按照“旅游融合、产业扶贫、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利用山区独特的山水生态优势资源,在保护大鲵的同时,驯化繁殖,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目前,全县发展大鲵132万尾,保险达53万尾,涉及澧水三源、溇水、酉水三大水系,五道水、洪家关、芙蓉桥、廖家村等19个乡镇87个村140个组,持大鲵驯养繁殖许可证企业60家(其中专业合作组织36家,大鲵养殖公司24家),持经营利用许可证企业17家。“大鲵”成为该县一大优势特色产业,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产品保护。
2015年,熊茂明成立桑植县唯美大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大鲵养殖基地150余亩,在隧道内建有5000立方米水坝一座,已修建养殖池12000个,规划年养殖商品鲵80万尾,目前已有5—8斤商品鲵6万余尾,带动51户156人脱贫致富,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大鲵代养的经营模式,带领周边165户523人精准扶贫对象养殖大鲵,以给养殖户提供鱼苗、经费、技术、保底回收的模式,走共同致富之路。 (下转8版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