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甲长 赵清清
记者:我们知道,您从上个世界80年代末起,就相继参与了武陵源核心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酒店经营和张家界品牌创意营销等,同时也是我市最早一批从事特色民宿的经营者。您如何看待张家界的民宿资源?
唐伟:民宿是张家界风景之外的风景,是张家界第二旅游目的地。目前,全市至少有2000家民宿,但整体上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力度不强,影响力还不大,呈现到处布点、无序发展的特点,没有形成像莫干山、大理那样的高端民宿集群,算是处于民宿发展的萌芽阶段。
记者:从活动策划到景区营销,您经验颇丰,策划的土家族“上梁仪式”“过赶年”等系列活上了中央电视台,创作的“潘多拉太远、张家界很近”宣传语,在首届“中国最佳旅游口号”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最具网络影响力旅游口号”。发展民宿,您认为张家界可以如何策划营销?
唐伟:张家界民宿的发展要从总体规划做起,具体建议我已向欧阳斌副市长汇报过。从空间来看,张家界民宿的重点发展区可以概括为“三环五区一带”。“三环”即环武陵源,环天门山和市中心城区,环大峡谷景区。“五区”分别是五雷山和万福温泉片区,主打“道”文化仙居主题;八大公山片区,重点打响澧水源头“澧”文化主题;而马头溪到石堰坪片区,这里是吊脚楼原乡,主打“吊脚楼”文化主题;人潮溪经白石到南滩草场片区,主推溇江风光、高山养生,主打“云天户外”主题;“西线”茅岩河片区,山野奇异,民风纯厚,是凌子风电影《边城》的外景拍摄地,足以打响世界“边”文化主题。而“一带”是指从中湖、五号山谷沿黄关塔、陈柏岗、朝天山、甘溪峪、十八山、朝阳、协合(杨指界)、新桥、合作桥、许家坊、阳和、甘堰到宜冲桥的环武陵源、大峡谷的张家界民宿产业带。目前这个带还只是一个概念,公路基本不通,但外部条件日渐成熟,沿途乡镇也是非常期待,足以成就全球民宿产业界的“黄金腰带”。
记者:依您所述,张家界民宿的总体布局最重要的一环是拉通从中湖宜冲桥的这条线。那么这条线有何特别之处?
唐伟:我们可以把它打造成张家界民宿高端集群带,这一带长70公里,我已经走完了一半。它平均海拔在750米左右,背靠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和大峡谷景区,可远眺天门山,俯瞰澧水河和市城区,地理位置独特。站在半山之间,云雾缭绕,睁开眼就是一幅大气磅礴的画卷,将来一定可以承载很多民宿梦想,如民宿提质改造后的梦想园、创意屋、产业园等。这条虚拟的“金腰带”上现在已经有五号山谷、大庸秘境等特色民宿,他们做得很红火。如果借助武陵源环景公路及宜清连接线的修建,将这一带用景观公路连起来,将散点连成线,就足以打造成张家界民宿高端集群带。
记者:张家界民宿高端集群带的实施路径有哪些?
唐伟:首先要规划。市里出总体设计,规划产业布局。民宿业要接入原住民生活和当地产业。其次是引导,全市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站位出发,制定一系列推进措施,包括奖励政策,引导资本、人才注入民宿业发展。再次是设定红线,要严格规定哪些能干,哪些不能碰。具体来说,第一,民宿所占土地的来源必须合法;第二,民宿的设计要与周边环境融合;第三,体量要适中,遵循绿色环保,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第四,要与周边的原住民区保持一定距离,不能与他们混为一谈,但又能让游客听得见鸡鸣狗叫,看得到阡陌炊烟。
记者:近年来,您一直致力研究民宿文化,也发表了不少观点文章。借助旅游资源而兴起的张家界民宿如何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呢?
唐伟:发展民宿是最好的营销,是小石头打破大缸的智慧决择。张家界民宿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势在必行。其一,重点推崇道家隐逸文化。张家界是隐逸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古往今来,关于高人归隐的史实、传说、神话,载于文字,传于口耳,屡见不鲜。隐逸者先后有颛顼、赤松子、鬼谷子、屈原、黄石公、张良、恒性、铁牌祖师李毕贵、张三丰、野拂和尚李过、余世万等。张家界的隐逸名山,主要有天门山、七星山、五雷山、青岩山、星德山、天泉山等。我们应该把隐逸文化和张家界仙山神水结合起来。其二,民宿的环境和设计要别具匠心,让民宿不仅仅是客人来到张家界的一个住处,还要让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