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
端午回老家,那天雨后放晴,阳光高照。看见晒衣架上挂着颜色斑驳的竹篮子,我笑问:“妈,这篮子您还在用啊?”母亲步履瞒珊,用手捶捶后背,张开没几颗牙的嘴,答曰:“现在我走路都东倒西歪,哪还拎得动哟!洗洗,刷刷,晒晒,挂那儿,我好有个念想啊!”
母亲的话把我带进她日复一日挎篮买菜的艰难岁月里。
那些年,我家总是母亲起得最早。她忙着生炉子,扫院子,洗衣物,然后,弄全家人的早餐。等我们都收拾好,母亲照例挎上那个硕大的竹篮子出门了。她在一家街道工厂上班,每天必须在八点前报到,清晨的每分每秒对她十分珍贵。好在菜场就在厂子旁边,母亲就像打仗,先快速地把整个菜场梭巡一遍。她眼尖,心细,反应快,说话利索,与各摊主混得熟络。新上市且价格适中的菜蔬、水果、肉食等都难逃她的“法眼”。有时见品相好的排骨有顾客在排队,母亲指指这儿,又道那儿,心领神会的摊主保准给她留下来。待午休时,母亲挎篮折回来取,接着风风火火地步行回家,将沉甸甸的“战利品”进行初步清洗和拾掇。
母亲每天的生活路线就是围绕家,工厂和菜场,呈三点一线。周而复始,几乎天天不辍。空篮子出门,满篮子返回。春季,时令菜层出不穷,母亲更是精挑细选,乐此不疲,让家人尝鲜,大快朵颐;夏季,母亲的菜篮子里装满鲜嫩的黄瓜、长长的豆角、圆圆的迷你西瓜,还有刚捕上来的河鱼,甚至还有凉皮等降温品;秋天,除应时的菜蔬外,母亲还会带回柿子、板栗、鸭梨等;而冬季,母亲的菜篮子依旧很充盈,一会儿是牛腩、猪肚,一会儿又是红枣、白木耳、莲米等,佐以萝卜、粉丝、海带、冰糖,给我们煨汤,进补。可以说,我们从母亲的菜篮子里感受到季节的轮换,每餐每顿频换的花样中,深藏着母亲深深的爱意。
后来,母亲的身体愈来愈差,我们也长大了。姐姐参加工作,开始给母亲搭把手。我和弟弟,始终体会不到母亲长年累月买菜的辛苦。即使姐姐成家后,每逢双休,她总是特地绕道去菜场或超市,骑电动车带几样父母爱吃的菜,或把牛奶或滋补品送过来。
期间,听父亲说起过,那只竹菜篮找人补过几回,换了铁杆提手,篮底用铁丝加固,整旧如旧。只要感觉身体稍强,母亲隔三差五地挎篮去买点小菜和半成品,勉为其难。
那年我们姐弟三人出资,对老宅进行整体装修,把那些过时的老物件处理清场,可唯独那只老菜篮母亲仍舍不得丢。母亲“敝帚自珍”,时不时地擦拭一番,用清水冲一冲,嘴里絮叨,脑海里保留着她挎篮为家人买菜的美好记忆。
岁月如梭,光阴流逝。现在,百姓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物质充盈。年迈的父母庆幸,他们赶上了幸福的“尾子”。家庭主妇挎篮买菜的情景已淡出人们的视线,塑料购物袋和小推车替代了母亲们购物的劳作,在网上预订或打电话,配菜可以送上门。每次看到老菜篮,我们总是感叹万千,从中理解了母亲那些年操持家务的艰辛和关爱家人长久的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