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博会: 让传统非遗“活”起来 在深圳举行的第十五届文博会上,参观者在非遗展馆欣赏陕西凤翔木版年画(5月17日摄)。 在文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集中展示了民间美术技艺类、手工瓷器技艺类、刺绣类、雕刻与编织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发现,从非遗到文学、电影、动漫,再到其他文创产品,“次元壁”一再被打破。 当文化变成产品,当产业化的思维方式介入文化的传播,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经济时代获得创新传承。 新华社记者 周科 摄
贵州锦屏: 古城舞动花脸龙 5月15日,在锦屏县隆里古城,花脸龙艺人王振伟(左一)带领人们体验舞花脸龙。。 贵州省锦屏县的“隆里花脸龙”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者都要画上脸谱,花脸龙因此得名。近日,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举行花脸龙主题活动,吸引当地村民和游客学习绘制花脸龙脸谱,体验舞花脸龙技艺。 新华社发(杨晓海 摄)
福建柘荣: 一个人一台戏 5月15日,郑运德在柘荣县仙屿公园表演布袋戏。 柘荣布袋戏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运德17岁开始学习布袋戏,已为群众表演了50多年。 一张普通的桌子用帷布围住便成为“戏台”,郑运德既当导演又当演员,独自吹拉弹唱,用双手的五指操纵木偶,一个人演绎传统戏曲中多种艺术形象。柘荣布袋戏又称大拇指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福建传统微剧种之一,2008年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河北石家庄: 体验非遗传承匠心 5月17日,在石家庄市桥西区冀台联青年文化创业园,桥西区南马路小学的学生在学习制作泥塑。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依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兴趣课堂,通过“活教”和“活学”,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在冀台联青年文化创业园打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基地,木雕、绳结、脸谱绘制等30余种非遗体验项目,让前来参观学习的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华社发(刘沛然 摄)
河南洛阳: 一“铲”越古今 5月14日,一群中学生进入位于洛阳师范学院内的洛阳铲博物馆参观。 位于河南省洛阳师范学院内的洛阳铲博物馆,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共展出洛阳铲相关展品300余件,并采用多媒体展示、互动游戏、VR动画等手段,为参观者带来特别的观展体验。据介绍,作为钻探工具的洛阳铲,除了在考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还被应用于建筑、农业、水利等方面。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