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质量管理,人们常常提到这样一个经典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尽管生产厂商交付的降落伞合格率达到99.9%,军方仍然很不满意,认为它意味着每1000名伞兵中就会有一个人因跳伞而送命。两边相持不下,军方决定改变检查质量的方法,让厂商负责人从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进行试跳。奇迹出现了,产品合格率迅速变成了100%!
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故事的真实程度已经无从查考,但“试跳抽检”所蕴含的产品质量管理方法,至今还被中外管理学家津津乐道。要保证产品的性能、外观和寿命符合质量标准,逐一进行产品检查是最保险的做法,不过,在大批量快速生产的工业时代,对产品不仅无法进行破坏性检验,甚至根本不可能进行全数检验,只能采取统计质量管理的方法,通过抽样检测,收集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数据,从中找出质量变化的规律,实现对质量的控制。
统计质量管理的基础是科学知识,包括概率论、数理统计等。但是,一旦从科学知识上升到科学方法,统计质量管理也就转型升级为全面质量管理。比如,它不再单纯控制产品的加工制造质量,而是介入到从调查、研制、设计到采购、加工、销售的整个环节。全面质量控制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计划、实行、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既有先后又有联系,每执行一次为一个循环,每个循环相对上一循环都有一个提高。
(来源: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系列读本《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