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9年03月14日

掬一把方言焐热乡愁

——谈《张家界方言》乡土文化

谷俊德(白族)

老同学熊雁鸣打电话说,他主编的《张家界方言》出版发行,并嘱咐我写一点评价。接到书后,我立即拜读,欣喜之余,有话要说。

我以为,一本本记录方言的书,就是一堆堆乡愁的草垛,躺在草垛里,家乡的味道好极了。

著名作家王蒙说过:“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 ,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张家界方言》记录了张家界本地的方言词条9000多个(首),每一个词条都进行注解,并举例佐证,尽量做到让人看懂。9000多个词条,反映了张家界方言的存续状态,在张家界村庄,讲张家界方言者大有人在,给了方言成长、使用、传承的宽阔市场。我问过雁鸣,为何要选择出版一本方言的书。一本方言的出版,就是一本作者的心酸史,劳动强度大不说,还要风餐露宿,下到乡村,寻找、记录、揣摩、注解,编纂等等,加上张家界是少数民族地区,36个民族方言的复杂性就让收集者头疼,还要做到准确无误,必须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性。雁鸣大笑,解释说,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时候对方言就有一种挚爱情感,是陪伴着张家界方言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后来落脚张家界市,方言又唤醒了他对家乡那一方山、水、人、事的甜美记忆。小时候,他和婶婶常为一些琐事拌嘴,婶婶笑他:“你是个糯米汤圆儿——掉进鸡屎堆上,闻(文)又闻不得,舞(武)又舞不得!”雁鸣连忙用方言回敬:“婶婶你莫扯皮盘,当个柳烈汉,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众人大笑,都被他俩的地道方言逗乐了。

熊雁鸣找方言,苦。“连鞋子都跑掉两只!”有一次,他到慈利县听说二坊坪乡有个老人很会讲方言,他驱车百多公里,找到老人,老人患了病躺在床上,雁鸣说明来意,住下来与老人聊家常,老人用尽最后的力气,给他讲叙。慈利方言,老人收集整理有2000多条,是俗称“客腔”的土家族等民族方言,他如获至宝。当他回到家里,就听到噩耗,说老人去世了。雁鸣强忍着悲痛,继续爬山涉水,寻找那一个个让他心动的日子。

在桑植白族地区,方言带着明显的白族地域特色“民家老腔”,这种方言以马合口、芙蓉桥、走马坪、洪家关、刘家坪白族乡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散发独特的语言魅力。这种方言使用起来,朗朗上口,风趣幽默,颇有韵味。他说在麦地坪采访,有一个爱搞笑的大婶,对他说:“有个老嘎四,撞到客旗脑儿,放过闷斧脑儿,醒哒拖蜜背篼,装桶肉坨坨,含一个团葫芦,遇到扭孽懿儿,大长喊!”雁鸣笑着翻译道:“这有何难!是讲有一个老汉,膝盖被撞伤,晕过去了,醒后背一个背篓,装上小孙子,孙子含一个奶瓶,路上遇到他的不讲理的媳妇,被骂了大半天!”我就喜欢这些方言,他是家乡的味道,是乡愁,也是群众在生存空间里一种情感的流露。

《张家界方言》记录了张家界人活动的历史轨迹。

张家界相传20万年前就有祖先在这里居住,一代代张家界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繁衍生息,方言带着历史的气息一步步走来,在各个村庄扎根。一个个方言其实就是一部历史的情景剧,在民间巡回上演,可以说,《张家界方言》,就是一部记录张家界人活动的历史剧本,这剧本,根基深厚,派系发达。他所收集的方言,有许许多多的故事、风俗、格言,警句,都有不同时代的人物来烘托气氛,正好给方言以原始的注脚。

比如方言“男儿不吃戴花酒(姑娘出嫁酒),女儿不看杨花柳。”“杨花柳”,指大庸阳戏。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年间叫“杨花柳”,是风流戏。派生出另一个方言,在永定王家湾一带,有“老子就是几‘杨花柳’砍死你!”的笑话。

比如永定区有“结婚打围鼓——没做好的干!”是说封建社会,永定人在接亲时不许打围鼓,认为不吉利。而桑植县却反其道而行之,结婚是必须邀请围鼓师傅凑热闹的,还要给围鼓师上红打赏,这个习俗从西汉就盛行在桑植村寨。

“刘明灯提拔竿三儿——没安好心!”这句方言产生在永定区邢家巷一带。是说清朝末年台湾总兵刘明灯归隐家乡,他偷运瓜子金的事迹败露,朝廷要追究他的责任,他就找与他长相相似年纪相当的舅舅竿三,到朝廷去替换他,最后舅舅竿三被朝廷正法,刘明灯活了下来。当地群众知道真相后,就作出方言“刘明灯提拔竿三儿——没安好心!”来讥笑那些不知廉耻的酒肉之徒。一直传到现在,还有很强的流传力。

又如方言“闹三公打莲米,讨气怄”。闹三公是慈利人,解放前开两家打莲米的铺子,穷人进铺打莲米,缴清劳务费还要留下一碗莲米,群众理论,闹三公就耍泼,群众自然受了窝囊气。这则方言是旧社会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见证。

现在,张家界把不思进取后劲乏力者,比作“马儿山的龙(灯)越舞越转去”。“转去”是一个方言,指倒退。马儿山的龙灯是张家界舞龙的一块金子招牌,她们舞的龙灯有模有样,上央视,上长沙,上元宵灯会,名气大。可为什么还会有“越舞越转去的”毛病?原来,这是一则警醒励志的方言,舞龙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一鼓作气,才能循序渐进。还有“杨撒脑看阳戏,我嗨你两棒棒”“马三公杀猪杀屁股”等方言,其实都有历史人物出场的,这些方言,记录的一段民间历史人物的趣事逸闻。方言的根,在民间。

方言文化,地方食粮,携着芬芳,越啃越有味,越嚼越有味。

《张家界方言》是一本乡土语言的资料书。也是一部语言文化的参考书,这本书里,乡土文化韵致扑面而来。随手翻阅,你会看到一个个熟悉的语言,让你爱不释手,让你会心一笑,让你产生一种看下去的欲望,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此书收录的方言主要有谚语、歇后语、民间号子、山歌、还有谜语等。“讲起她美丽姑娘,没讲她没放心上,要知道这女子是谁,想断才子的心肠。”这是猜谜的谜底。《张家界方言》收录的谜语虽然只有60多个,但各有特色。“肉包对肉包,一对就不喊,上头抱肩膀,下头拍屁眼。”指喂奶,十分形象有趣。“肉嘴对肉嘴,白水往里送,一个喊饱哒,一个嗡嗡嗡。”同样是指喂奶,但这个更有生活味,两则谜语都有一种乡土文化在弥散。

当然,《张家界方言》还从理论的角度,对方言的语音、文字、词汇作了分析和研究,给了方言一种使命感和韵致感。我最关注的是书中对张家界方言的造词研究,比如“鹅眉豆”一词,是张家界农村人常用的方言,指一种叫扁豆的果实微弯如眉,取名的。有些方言是劳动人民根据时事编写和口头说理、或描述事物发展规律的格言警句。比如“脚快跑不过雨,嘴犟干不过理”,讲的是人要讲道理树正气。“桑木犁辕从小定,高超技艺自幼练”,讲的是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砥砺前行。否则,就会像“关篾匠筐野鸡——糟蹋嘎嘎一笼鸡!”到头来,就成了“唱戏的腿抽筋——下不了台!”

现阶段,张家界方言有萎缩的迹象,普通话在学校普及,一些年轻人在沿海打工,冷落了方言。而《张家界方言》的问世,填补了张家界地方语言出版的空白,也焐热了家乡多情温馨的乡愁。

--> 2019-03-14 ——谈《张家界方言》乡土文化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13674.html 1 掬一把方言焐热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