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9年03月07日

走出乡土传统的执念 拭亮改革开放的镜面

——《回到张家界:张家界市2017年度优秀文学作品选》纪实篇读后感

□黄真龙

这是我撰写《回到张家界:张家界市2017年度优秀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回到张家界》”)读后感的第三篇,也是我对13篇纪实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改革开放大时代背景下张家界纪实文学发展现状的思考,我用一句话来总结:走出乡土传统的执念,拭亮改革开放的镜面。

《回到张家界》既体现出来张家界2017年度纪实文学发展的现状和水平,又展示出张家界作家们对时代重大话题的思索与呈现。以旅游立市的张家界,三千奇峰与八百秀水注定了文学作品的乡土基因,诞生于改革开放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文化土壤,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交融于山水之间,从传统中来,到开放中去,这是张家界作家在纪实文学体裁的实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发展,纪实文学的记述对象——社会现实的体量不断增容,“国家幸,则诗家愈幸。”张家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为纪实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物质基础和原始材料,这种生动的改变让张家界的作者们有了走出乡土传统执念的勇气与方向,用如椽巨笔印刻出改革开放的恢弘成就,不断拭亮改革开放的镜面。

乡土的执念与突破

从20世纪以鲁迅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聚焦乡土开始,乡土文学就成为“显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乡土文明面临崩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让作家缺少农村经验,但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虚假的表达和不切实际的虚构,成为了乡土文学在当前被诟病的重要问题。即便如此,中国大陆对于乡土的传统还是有着深深的执念。这种执念牢不可破,却又面临着不得不“破”的时代冲击。《回到张家界》的纪实篇就有着这种矛盾的对立。

覃代伦的纪实文学《祭母文》中,纵向记述了母亲的一生,从根正苗红的贫农家庭说起,经历了大饥荒、“半边户”的特定历史时期的考验,对“我”倾注了大量情感,付出了巨大牺牲。作者看着母亲离开人世,对母亲的不舍升华成为对武陵山百万土家族平凡但伟大的母亲之歌颂。这种乡土情节中对于母亲的尊重诠释到了极致。向钎钎的纪实文学《守望》,讲述了覃葛老先生的故事,展示了张家界本土作家对于文学的坚守与执着,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付出与热爱。作者最后说道:“《汉语桥》正在准点上演……我知道,这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时代象征,是守与望的传承。”从乡土中来,面向的却是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其本身就是传统的突破,青年作家更甚。

喻灿锦的纪实文学《聆听荷香——漫步张家界荷塘艺术馆》《总要有人守望最后一块麦田——观电影<百鸟朝凤>有感》则透露出的是新时期土家族女作家带着土家族文化浸染下的眼睛,去审视其他民族与文化的实践。《聆听荷香》中的故事,彰显了张家界儿女身上特有的热情大方与重情尚义。观看电影《百鸟朝凤》时,作者说道:“正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期待,我走进电影院。”生于斯长于斯的作者,对于传统文化有着别样的情愫,她说道“总要有人守望最后一块麦田”,并且抒发了自己对于故乡桑植的热爱。《三哥“赶肉神”》是周美蓉回忆自己三哥在上个世纪对与土家族赶山文化的纪实文学。作者描述的“神”存在于张家界的文化图腾中,是土家族儿女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土家族的“赶仗”“赶山”都是这种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文化样式的体现。周美容的作品中对于“赶肉神”细节的描写,展示了土家汉子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这种借助“神灵之力”来打猎,既可以让猎人有勇气获取猎物,也能让猎人适可而止,从而维系了生态的平衡,是土家儿女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传统的乡土情愫被赋予了时代中的“和谐”之意义。

流云的纪实文学《父亲在,我永远是个孩子》,记述自己从孩提时代成长为人的过程,在父辈的身上汲取到“艰苦朴素、勤劳、朴实、善良、无私、正直的良好品格”,感恩父母是“生命之源、精神支柱”,感慨父亲“留给我的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张家界的历史文化中,父亲不在了,孩子就必然要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汉子,让我们的族群得以延续和发展。黎昌华在他的纪实文学《马井的故事》中讲述了桑植县瑞塔铺马井的故事,从马井的由来到声名大噪,从马井养活一方土家儿女到马井井水的清澈、甘甜,强大的乡土文学叙述的传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在自然的召唤下,一切的流露自然是水到渠成。”尽是作者对于马井之水的讴歌,以及对这个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无比赞成。

戴楚洲在他的纪实文学《土家榨油技艺》,通过横向分段的形式,将朝天榨榨油、撞榨榨油的形式考究了出来,从历史沿革到榨油现场的描写。传统生产方式的呈现,便是乡土文学中最有特色也最难以复制的部分。钟懿作为张家界的白族作家,他的纪实文学《庙会》全景式地展示了白族庙会的全貌,对于白族“主神”的敬畏,对于游神过程的记述,极大地开阔了读者的视野。对于“请主神”的“争夺”,以“有名望、有影响、有话语权的善良人家,才有资格请到本主。”在张家界传统价值体系中,善良、至善才是最高的价值追求和评判标准。这种价值取向一直传承至今,成为张家界儿女的又一大精神符号。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强大乡土传统影响下的张家界纪实文学,充分展示出了对乡土的“叛离”,“和谐”“生态文明”“自由”等时代元素得到彰显。既保存了乡土文学的传统魅力,又展示了改革开放时代下对于突破传统的努力,算得上是张家界纪实文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时代的述说与表达

文本作品的时代性要想实现超越是有相当难度的,作家创作的作品带有地域性、经验性的特征是必然的。《回到张家界》的纪实篇其本身,就是2017年张家界作家们的所思所想,时代的述说与表达是纪实篇的底色,也是特色,更是亮色。

皮运舰的纪实文学《塘约告诉我们——读作家王宏甲长篇报告文学<塘约道路>有感》更是将“扶贫”这一响彻华夏大地的主题词呈现了出来。作者将塘约经验直接嫁接到张家界这片土地上,算得上是作者的时代担当与作为,文章中用5次“塘约告诉我们”展示出了作者的深入思考,最后“走塘约道路,应该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一个义项”。改革开放,不就是这样的探索然后学习与推广的过程么?张家界的作家显然做到了“学习”这一重要环节。

余晓华、余苗子、周明的纪实文学《奉献红色一万天——记桑植县洪家关光荣院院长贺晓英》一文,主人翁贺晓英“三十年,一万天,一辈子”的实践,诠释了“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默默奉献,加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热爱,增添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贺晓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光荣院院长的职责,成为了“院长、服务员、闺女”,感动了老区人民,也感动了这个时代。

流云的纪实文学《我给邓小平送“礼物”》更是与改革开放搭上了直接关系。流云在作品中记述了以他为代表的张家界儿女对邓小平的敬佩、对改革开放的由衷感激之情,“一件巨幅土家织锦,上绣有‘土家儿女热爱邓小平’字样及一本《张家界》画册。”这礼物弥足珍贵,又独具特色。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感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需要继承他的精神品质,需要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红利,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这一切,时代给了我们答案,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王世雷是张家界市气象局作家,他经常发表一些带有科普性质的文章,《别样精彩——张家界的大美气象景观》就是其中的代表,对张家界进行了宏观的介绍,继而在云海、雪景、雪淞、雾凇、冰挂、日出日落与宝光等气象景观着墨,展示了普通读者所无法了解的科学视野下的张家界。在作者对张家界山的无限热爱中,还时不时地显露出作者作为张家界女儿的骄傲与自豪。这是土家儿女在新时代的新表达。2017年,张家界市作家们用纪实文学的方式,不断拭亮改革开放的镜面。

时代的述说与表达,是这个时代赋予作家们的神圣使命。但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而言,纪实文学的“纪实性”显然更具有这一功能,政治化、社会化的表达占尽先机,让纪实文学作家们能够更早、更及时地发声,从而担负起“文以载道”的传统使命,也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2017年已经沉淀为历史,《回到张家界》也已经出版一年有余。经过时间和人民的检验,《回到张家界》所发挥的文学之作用正在持续发酵。张家界的纪实文学也将随着时代的浪潮,一路踏浪而行,吟唱出最美的时代文学之歌。

--> 2019-03-07 ——《回到张家界:张家界市2017年度优秀文学作品选》纪实篇读后感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13353.html 1 走出乡土传统的执念 拭亮改革开放的镜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