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章衡
冬日的成都,阳光甚好。
因路途耽搁,到成都时已是凌晨,匆忙住进红军后代亲人帮忙预定好的酒店。早上七点起床早餐后便急急赶往医院。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我们敲开了走廊最里面那个套间,一位精神饱满的老人正端坐在沙发上。
不用问,这正是我们要拜访的“红军哥哥”,馆长送上鲜花。“红军哥哥”接过鲜花,儿子儿媳在他耳边说:桑植的亲人来啦。家乡的亲人来啦。“啊,桑植”,老人先是惊讶,随后是那样的开心,开心得像个小孩,“来,来,快坐,快坐!”。
这位老人是谁,为什么叫“红军哥哥”?
这位老人姓向名轩,是贺龙元帅的外甥、“湘西双枪女英雄”贺满姑的儿子。1926年3月,向轩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1928年8月,因被出卖,贺满姑在突围中被捕。两岁多的向轩和哥哥、妹妹一同随母亲贺满姑被押往县城关进牢房。贺龙的大姐贺英知道消息后,托人将三个孩子从大牢里用重金赎出。贺满姑宁死不屈,走上刑场被凌迟。从此,向轩便跟随贺英,喊贺英为妈妈。
“砰!砰砰!”1933年5月6日,天刚刚蒙蒙亮,鹤峰县洞长湾崎岖的山路上,传来几声枪响。贺英带领的游击队遭遇袭击。这支游击队多年坚持在桑植和鹤峰边界地区流动作战,贺英一边掩护游击队撤离,一边与国民党团防激战,子弹打光后,腿部中了一枪,腹部中了两枪。这时,贺英将一个小包袱递给向轩,里面有两个戒指、五块银元、一把小手枪,要他从后山的小路追赶游击队员,“去找红军,找大舅,报仇”。为创建湘鄂边根据地和红4军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贺英在战斗中牺牲了。小向轩拿着贺英妈妈给的小手枪,朝追来的国民党团防打了一枪后,就往山上跑。自小山里长大,熟悉地形,向轩躲过追捕,历尽千辛万苦,将贺英妈妈临终前托付的小包袱交到了大舅贺龙手上。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成都军区商定,向轩的军龄就从1933年5月6日(农历四月十二日)算起。这一天,向轩拿起贺英给他的枪参加战斗,年仅7岁,由此成为“中国最小的红军战士”。2016年夏,贺龙元帅女儿贺捷生将军在《人民日报》发表《去成都看红军哥哥》,让我们对向轩这位中国最小的红军战士、“红军哥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此次,我们前往成都,专程拜访向轩,是要恳请支持,捐赠文物,丰富红二方面军长征历史陈列。
1935年11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一年之后,红2、6军团21000人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的率领下,从湖南省桑植县的刘家坪、瑞塔铺、县城等地出发,踏上漫漫征途。出生仅仅18天的贺捷生尚在襁褓中,被放在骡马驮着的摇篮里一同走上了这条伟大的征途。此时,9岁的向轩已是红2、6军团司令部通信班副班长。问及长征出发时的情景,向轩说:“那时,我还是个孩子,站岗、放哨,调皮得很,最喜欢在那一坝稻田里跑来跑去。”随后,我们一块儿聊开了,说到桑植,说到洞长湾,说到长征,说到陕北,说到延安,说到进军大西南。在这些征程中,向轩身上26处负伤,右眼被打瞎,脖子、背、腰、膝盖、右脚等多处受伤,至今还有弹片留在体内。坐在一旁的向轩的儿子补充道,前几年,央视还以父亲向轩的真实经历,拍了一个纪录片《一块老弹片的述说》。
当我们说起要建设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时,向轩连说:“好啊,好啊,到时候要侄儿子他们接我回去看看。”说起桑植的变化,向轩非常高兴:“祝愿家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发展得越来越好。”
不知不觉,时间到了11点,医护人员说:“快要吃中餐了,不能让老首长太兴奋。家乡来人了,老首长太高兴了,你们这次交谈时间是最长的,媒体采访有时候就是10分钟样子。”
告别之时,已是90高龄的向轩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拿起软笔题写了“长征不朽”四个字。起身告别,老人家安排儿子儿媳:“我就不出去了,中午,你们要招呼好家乡的亲人!”
“招呼”,是桑植方言,招待好客人的意思。老人的思维之敏捷,考虑之周到,让我们感到非常温暖。
中餐时,向轩的儿子告诉我们:“家里不知来了多少批次客人,征集文物的,采访的。这次捐给你们的这件衣服,是老爷子1955年授大校军衔时的一件衣服,穿旧了,我们一直舍不得捐,压在箱子底下,才留到了今天。”
我们再次详细汇报了红二方面军长征历史陈列的布展事宜。在陈列的第四部分“长征,从桑植出发”,我们想着重表现一下中国最小的红军战士向轩,需要文物资料支撑。中餐后,我们来到向轩儿子的家里。向轩的儿子儿媳,为我们的真诚和执着而感动,将仅剩的一本光碟《一块老弹片的述说》捐给了我们,还有唯一的一个做纪念的瓷碗——向轩90寿辰纪念瓷碗,捐给了我们。
如今,向轩的1955年授衔上衣、90寿辰纪念瓷碗以及光碟《一块老弹片的述说》,正以组合陈列的形式,一边播放光碟内容,一边用低平柜展示,在《奇迹——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历史陈列》中展出,深受观众喜爱。
瞻仰展品,聆听述说,欣赏军服,在展厅灯光的照射下,向轩的故事是那样的鼓舞人心,是那样的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