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43-0020张家界日报社出版新闻热线:0744-8380702广告热线:0744-8380701






2019年02月24日

从深闺山水到璀璨明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张家界样本”

秋色武陵源 邓昌勇 摄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张家界市委 联合调研组

张家界市,位于北纬28°-30°、东经109°-112°之间,地处我国中西部的湘西北边陲,下辖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设张家界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张家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172万,总面积9533平方公里,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地区、武陵山区、生态功能区、知名旅游区于一身。

改革开放以来,张家界因旅游而建、因旅游而兴,先后摘获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世界“张家界地貌”命名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中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区等多项殊荣,成长为享誉中外的世界知名旅游地,树立了内陆偏远地区开拓现代旅游的精彩典范,记载了40年来中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剪影。

1旅游胜地的崛起:打造山水旅游的“全球名片”

张家界原名大庸市,是古庸国所在地,乃“九州之外”“以采蕨挖葛为食、饲蜂为业”的“蜜夷”之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桂林、黄山等地已是被誉为“山水甲天下”“归来不看山”的知名景点,这里还是个小小的国营林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催生下,张家界快速崛起为一颗璀璨的山水明珠、世界级旅游瑰宝。2018年,全球最大的私人旅行指南杂志澳大利亚的《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把以张家界等景点为核心的湖南地区作为全球十个性价比最高的旅游目的地予以推介。张家界旅游从无人知晓到名扬四海,经历了立园建市、旅游兴市、转型强市三个历史阶段。

(一)因旅游建市,开启现代旅游城市建设(1979—1994年)

改革开放之初,大庸张家界林场仍然被当地人称“山高水冷石头多,不是过溪就爬坡”,一些艺术家、摄影人士却已经发现她的确与众不同。著名画家吴冠中在张家界写生,惊叹张家界景色之美,认为她秀色不让于桂林,情调不同于黄山,特色凸显于峨眉,雁荡、武夷、青城、石林……都比不上这无名的张家界美,因此在湖南日报发表《养在深闺人未识——失落的风景明珠》轰动一时。而真正转变观念,把旅游业从被视为“资产阶级游山玩水”解放出来,倡导大力发展旅游业,还是改革开放之后。1979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派出14人考察小组,专题考察张家界国营林场,认为张家界旅游资源大有开发价值。其后,林业部组织专家对张家界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评估,认为张家界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有进入世界一流景区的潜力。198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由此肇始。1985年,为了加快张家界旅游发展,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县撤县建市。1988年,国务院同意将原大庸市升级为地级市,慈利县和桑植县划归大庸市管辖;大庸市设永定、武陵源两区,从此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走上了统一开发建设管理的道路。1989年以来,大庸市以促进现代旅游发展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提出“初步建成国际旅游新城”的目标。1994年,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从成立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到建立第一个旅游开放为主的地级市,张家界在不断摸索前进中开启了现代旅游城市发展的崭新阶段。

(二)以旅游兴市,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1995—2011年)

张家界市建立后,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立足优势资源,实行综合开发的发展思路愈加清晰坚定,旅游成为张家界立市之基、兴市之本。1995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视察张家界,并亲笔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为张家界发展指明了方向目标。1999年市第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发展经济必须以旅游为突破口,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实施旅游带动战略”,从此确立了旅游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此后数届党委政府以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为目标,大力推进旅游带动战略,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做大旅游经济规模,打造张家界旅游品牌,开展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逐步把张家界建成湖南旅游龙头和全国旅游产业大市。连续十余年,张家界成为全国旅游的兴奋点,知名度和影响力快速提升,旅游人次大幅增长,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到2012年,全市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3590万人次,与黄山3600万人次基本相当,高于桂林3293万人次,跻身于全国知名旅游区的前列。

(三)促转型强市,致力打造国际旅游胜地(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推动旅游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张家界积极树立绿色发展的新理念,适应大众化旅游时代的需求,努力实现旅游从单一观光型向度假复合型、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从国内品牌型向国际名片型转变。为此,张家界找准坐标、找到对标,积极变革旅游发展方式,探索推进全域旅游,提升旅游附加值,扩大国内外影响力,致力建设旅游经济强市和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进入了超常规、跨越式增长阶段。2013年中共张家界市委六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张家界市加快推进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提出了“提质张家界、打造升级版”战略和“1656”行动计划,并深化为“一战略七行动”。 2017年3月中共张家界市委七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在“锦绣潇湘”全域旅游基地建设中发挥龙头作用的意见》,提出了“对标提质、旅游强市”战略和“11567”发展思路。一系列符合张家界历史阶段的发展战略和总体思路,有力指导和推动了全市旅游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张家界市旅游接待人次连破3000万、4000万、5000万、6000万、7000万五大关口,2017年达到73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迈过200亿、300亿、400亿、500亿、600亿元五个台阶,2017年实现624亿元,两项指标连续五年保持20%左右的高位高速增长。在全国同类型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城市(除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外)中稳坐“头把交椅”,创造了中国现代旅游发展史的传奇。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催发旅游事业的东风春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给张家界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带来了张家界国营小林场发展成为旅游“全球名片”的惊天巨变。因此,改革开放如东风、似春雨,催生了张家界、激活了张家界、发展了张家界,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为张家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就了张家界旅游发展的奇迹。

2创新源地的勃发:贡献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40年来,张家界旅游发展以后来者奋起勃发、一路高歌猛进,除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外,其兴盛的秘诀在于全市上下不断求索创新的精神。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推动下,张家界为旅游业发展贡献优秀的创新智慧,提供了可供世界旅游业发展借鉴的中国案例。

(一)超前谋划、出奇制胜的产品创新

旅游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张家界在做好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先后开创了中国旅游新业态、开发了中国第一条旅游漂流——茅岩河漂流和世界极限运动圣地——天门山,打造了世界首台高山峡谷音乐实景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和大型民族舞蹈史诗《张家界·魅力湘西》,建设了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建筑奇观——九重天土家吊脚楼、户外观光电梯——百龙电梯和独占10项世界第一的张家界大峡谷旅游景观桥——玻璃桥,引进了马丁飞行包等时尚科技旅游项目,包装了“如果你孝敬父母,就请带他们到张家界去观光”——韩国专项旅游产品,等等。

(下转5版)

--> 2019-02-24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张家界样本” 1 1 张家界日报 content_12965.html 1 从深闺山水到璀璨明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