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子瀑布。 永定区委宣传部供图
美丽乡村苏木绰。 永定区委宣传部供图
澧水大桥延伸段高架桥。 张家界日报记者 庹兴亮摄
土司城长龙宴。 张家界日报记者 张林海摄
张家界日报记者 朱未
澧水河畔,天门脚下;始于两汉,兴于今朝。
青砖石瓦,一壶莓茶。烟雨中的大庸古城,映衬着商埠云集,见证着永定的变迁和发展。
夙夜在公,励精图治。十八大以来,淳朴善良的永定人民,讲实干、重执行,冲在最前线、走在最前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永定区的美丽蜕变。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161.1亿元增长到230.7亿元,年均增长7.45%;8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7805户5898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3208元上升到11286元,年均增长28.4%;成功获得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近年来,永定区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贯彻省委“三高四新”战略、市委“对标提质、旅游强市”总体思路,坚持“旅游带动、绿色崛起”,推动全区政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激活力: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砥砺奋进,春华秋实,做好改革文章靠智慧。
“项目立项只需要在网上提前申报,工程建设项目也不需要提供纸质材料,项目备案只花了几个小时,真的非常快,节省了我不少时间”永定区河道综合治理项目负责人罗登辉开心地表示。
“企业通过湖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申报,项目基本信息由企业自行在系统中填写,项目符合产业政策的声明、承诺函由平台自动生成,受理后一天时间就可办结”,永定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企业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持续优化审批服务,切实提升服务能力,真正将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红包真正落实到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为优化营商环境,永定区先行先试,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永定二十条》,建立和完善营商环境信息采集监测体系,全面落实“三抓三促”,30名处级领导及30个后盾单位联系帮扶企业和重点项目,主动服务破解难题,营造出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2017年4月30日,永定区法院自主开发的“在途速裁”APP软件正式上线运行,游客通过手机随时了解案件办理情况,速裁法官随时随地开展网上开庭、调解,实现旅游速裁工作24小时全天候在岗值勤,让游客少折腾。旅游速裁法庭经验做法也成功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推动社会治理不断深化。
在对外推介上,永定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大格局,央视三套《东西南北贺新春》在永定成功举办,央视二套《书记说文旅》专题推介永定,《江山如此多娇》主要取景永定,永定知名度、美誉度极大提升。
同时,永定区还大力推进全员招商、精准招商,积极参加“沪洽周”等大型投资贸易活动,共招商引资48个重大项目,签约资金达657.76亿元,上海东方希望集团、南方水泥厂等多家500强企业项目顺利落户。
夯实根基调结构: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高质量发展,根基在实体,支撑在产业。
近年来,永定区进一步完善了“旅游+工业”“农业+工业”“农业+互联网”发展模式,以项目为抓手,加速动能转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千年澧水,见证了两岸的人间烟火。临近傍晚,大庸古城热闹起来。
“夜晚的张家界更有灵性。”来自邵阳的游客黄先生表示,在大庸古城既可以感受都市快生活,又能体验张家界才有的慢时光。
“早上喜鹊叫喳喳,果然贵客到土家。没有什么好招待,请喝一杯香莓茶!”10月3日傍晚,一场盛大土家莓茶长龙宴在永定区王家坪镇伞家湾村德修溪的一座古风雨桥上举行,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们从桥头坐到了桥尾,莓茶炖土鸡、莓茶炖腊猪脚等苏木绰土家美食,引得游客连连称赞。
在奋力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过程中,永定人逐渐意识到,旅游不能仅仅停留在山水景观上,还要开发新型休闲度假旅游精品,推动旅游高端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
“一核两翼四带、三产融合发展。”
一时间,全域旅游升级版加速奔跑。
——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A级以上景区景点达到8家,5A级景区天门山全年火爆,“苏木绰”全球关注。
——铺排各类旅游项目388个,持续推动民族村寨、休闲度假、生态民宿、户外运动四条乡村旅游线路建设,马儿山村被评选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旅游人次实现2000万、3000万、4000万“三级跳”,旅游收入实现200亿、300亿、500亿“三步跨”。
旅游繁盛永定,也催生了生物医药、生态康养等新兴产业链,推动着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如何把农业发展变成增效增值的高地,引领农户搭上现代农业的快车?
“精品产业,激活本土特色农业,激发农业造血功能。”
走进大米界村,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绿色田园映入眼帘。
“这里海拔1000多米,地势平坦,发展莓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把两千多亩废弃矿山复垦成耕地,全部种上了莓茶。”向记者介绍的是茅岩河镇大米界村支部书记覃利,已经在村里任职20多年。
“全村现有莓茶三千多亩,有两家龙头企业参与莓茶种植加工和销售,‘大米界雪茶’是主打品牌,远销日韩、东南亚等地。”
覃利表示,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与村民建立起了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直接和间接带动了群众就业700多人。
2020年,该村被评为省壮大村集体经济示范村,今年又被纳入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近年来,永定区特色农业亮点频现,张家界莓茶荣获上海茶博会“创新养生茶”金奖,综合产值达12.7亿元,带动4万多农民增收。全区旅游商品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产值达21.2 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6%。
同时,永定区新型工业也逆势飞扬,规模工业企业由66家增加至81家,过亿元企业达15家。2020年,全区工业行业新增“小升规”企业7家,产值过亿企业1家,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1.5亿元,实现永定区工业跨越式发展。
办好实事惠民生: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以前办个事得跑很多趟,现在好了,来一趟就行了,工作人员也很耐心!”从大庸桥街道便民服务大厅走出来的李大爷对旁人翘起了大拇指。
自永定区政务服务中心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工作以来,大庸桥街道新建立了“一件事一次办”窗口,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的现象,群众满意度达99%。
翻看永定区“民生答卷”,一项项民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一曲曲“民生之歌”在天门山下唱响,抒写了浓烈的民生情怀。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十三五”以来,永定区扎实做好“一二三四”顶层设计,压实“六位一体”责任体系,落细落实“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尽锐出战抓提升、聚合力、固成果。2020年,永定区完成危房改造383户,实现全区存量危房全面“清零”;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951.52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657.54万元,五保供养资金1471.9万元,全面加强了兜底保障。
打响永定教育品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十三五”以来,永定区投入23亿元,新建扩建张家界一中、金海学校、雨露学校等学校,全区新增中小学学位13540个,义务教育大班额全面化解,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湖南省教育强区。
7月末,旅游城市张家界因“德尔塔”变异毒株肆虐,主城区永定按下了“暂停键”,成为了抗疫主战场。
“迅速部署、快速反应,时间就是生命。”
永定区238支驻村工作队476名工作队员充分发挥基层“排头兵”作用;区直单位选派3200名精干力量下沉10个街道开展防疫值守;6100名党员第一时间奔赴417个小区防控一线……
疫情过后,永定人民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提高核酸检测能力以应对不时之需,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0月3日晚,在永定区火雷山核酸检测中心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抓紧进行独立柱基础钢筋绑扎、地梁的混泥土浇筑等工作。该项目负责人介绍,永定区火雷山核酸检测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600平米,总投资1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保证核酸日检测能力不低于8000管。
不忘初心勇担当:党的建设走深走实
伟大时代引领奋进,巨浪奔腾滚滚向前。事业兴衰,关键在党。
近年来,永定区各级各部门履职尽责、主动作为,始终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切实将党组织延伸到底,治理路径畅通到底,服务触角覆盖到底,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
坚持好干部标准。全区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征地拆迁等急难险重工作领域提拔使用干部超过80%。
加强基层党建。区级党建经费突破9000万元,支部“五化”达标率100%,空壳村全部清零;全区成立小区支部336个,14000余名党员到社区(小区)双报到,不断推进“三联四建”工作。
以钉钉子精神抓“四风”、改作风。全区立案1080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929人,移送司法机关42人。创新建立“天门清风”监督服务群,覆盖全区95%以上家庭。同时,全区还深化了政治巡察,区委落实巡察主体责任经验做法在中央《巡视巡察参考》《中国纪检监察报》推介,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蓝图已经绘就,使命催人奋进。奋进“十四五”,永定区也将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实干创业绩,以拼搏见实效,奋勇争先,乘势而上,为加快建设国际驰名旅游休闲目的地、奋力当好张家界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