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行稳致远 ——回望文旅融合40载 2018年11月10日  来源:张家界日报

市博物馆已经成为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阵地。 资料图

本报记者 曾甲长 通讯员 陈俊

本报记者 邵颖 摄

张家界文化的魅力,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表现得如此抢眼:

10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2018“文旅中国博览会 上,《魅力湘西》斩获两项大奖,成为湖南省唯一一家获此两项奖项的演艺机构和剧目。

10月17日上午,湖南省张家界丝路荷花国际文化旅游城项目启动仪式举行。这一项目总投资不低于350亿元。

10月20日至21日,“德国媒体湖湘文化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张家界。

一个星期内,文旅融合类项目与活动喜讯连连,让人感觉张家界文化旅游融合的春天正在到来。

这让人惊喜,却也在意料之中。

回望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张家界,历届市委市政府旅游建市、旅游立市和旅游兴市战略背后,一直在坚持充分发掘、保护和依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从某种程度上讲,张家界史就是一部文化史。悠久的历史传承,使得张家界文化遗存“身家”丰厚。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张家界这片土地上不断传来各类考古发掘的消息,多处发掘和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和新石器时代遗址,古城堤、白公城、骑龙岗墓葬群等文化遗存则发掘出多件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

来自张家界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的资料显示,通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目前张家界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280处,其中国保单位7处、省保单位19处,市保单位4处。有文物部门馆藏文物18931件,其中一级珍贵文物42件、二级189件、三级1802件,有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1家。张家界市博物馆2016年9月开馆以来,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00万人次,贺龙纪念馆每年参观人次达到120多万。民营博物馆也得到了发育,国聪民俗博物馆藏品多达数万件。挟文化而生,血脉里流淌着丰厚的文化基因,这是以风景著称于世的张家界的另一面。

张家界的发现及其旅游经济的诞生,本身就离不开文化的推动。众所周知,正是新华社记者杨飞、国画大师吴冠中、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等文化界人士的作品及相关推介,张家界风景才走出深闺,驶向世界的快车道。

文化赋予了张家界旅游之魂,却也有过一段时间跟不上旅游经济发展的步伐。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一段时间内,张家界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等瓶颈问题。

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是,尽管前来张家界旅游人次不断攀高,但客人在张家界留不住,晚上无处可去。离开时,也没有让人满意的旅游产品带走。究其根本,在于张家界旅游经济发展缺乏对独特地域文化的发掘,旅游产品因缺乏文化内涵和价值而导致核心竞争力的丧失!

经过广泛讨论和实地调研,张家界逐步形成了“旅游是全市的主导产业,而文化又是旅游的灵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的共识,提出了《张家界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将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来培植,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并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扶持政策。

对文化软实力的发掘、保护和培育力度此后不断加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张家界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致力于保护、发掘本土文物和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与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

在对文物保护方面,从2015年至2018年,连续申请成功1.25亿元国家、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文物修缮、防雷和消防等方面的保护。普光禅寺古建筑群—玉皇阁、苏维埃溪口区政府旧址、石堰坪古建筑群等14处30多个项目列入了保护。并拟对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等为代表的一批集中成片红色革命文物申请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桑植县整体申请为国家级红色革命文物重点县。

同时,全市各级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市场、进演出,使之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目前全市共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大类818项,有半数以上类别、4成左右的项目得到了利用,进入旅游等相关市场。2017年的相关数据显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张家界旅游演艺市场从萌芽、起步再到成熟发展,年实现旅游产值4亿元。

对文化遗产和非遗的重视和保护,为张家界文化和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释放出了巨大的活力。

张家界文化与旅游、体育和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加速进行,“文化+”效应凸显:

文化融合旅游,以《张家界·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两台演艺大戏为代表的一大批旅游演艺节目蜚声海内外。据统计,来张家界的游客中有56.4%的人观看过演艺节目,游客因观赏演出在张家界市停留的时间延长了0.5至0.8天。永定区石堰坪村等乡村借助国家级古建筑群、传统民居和特色民俗风情,着力打好土家族祖源地文化品牌,成为张家界市新崛起的旅游目的地;

文化叠加民俗,张家界民俗文化月、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周、元宵灯会等节庆文化活动成为品牌。桑植民歌、张家界阳戏、茅古斯等非遗项目与土家风情园、魅力湘西等演艺活动携手合作,实现品牌共赢、效益共赢;

文化植入产品,军声砂石画、土家织锦、土家刺绣等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国门。

……

在“文化+”行动的指引下,“文化张家界”迅速成为文化强省进程中一张亮丽的名片。与此同时,随着张家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成果共建共享的新时代正在到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张家界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资料显示,最近5年,张家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博物馆、市文化广场建成对外开放;区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免费开放等级标准,永定城区5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正在建设。结合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合格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市52%的村基本达到场地设施“七个一”的标准要求,2018年这一比例将达到70%。扎实开展文化扶贫,为全市20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822个行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送了音响、电脑、乐器、健身路径等文化体育设备,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送戏下乡2569场次,惠民159.47万人次。送电影下乡90780场,全面实现“村村通”卫星电视,完成无线数字电视“户户通”安装入户54600余户,广播“村村响”工程基本完成,872个村农家书屋配套建设要求全部落实到位。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在一起,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张家界的文化和旅游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映照,一起成就了波澜壮阔的文化强市“张家界现象”。

进入新的时间节点,回望过去40年,张家界文化与旅游事业的融合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于张家界而言,新的机遇期正在滚滚而来。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标提质、旅游强市’战略和‘11567′总体思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建设“全省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和文化创新,推动建设全市人民精神文化家园、全国全省对外文化交流基地、世界山地运动天堂和特色文体产业高地。”张家界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杨余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会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节会品牌建设,加强山地运动产品的开发和培育,主动围绕旅游、服务旅游,做好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文章,为早日实现张家界旅游胜地梦全面小康梦目标而奋斗。

让人振奋的是,以张家界丝路荷花国际文化旅游城项目启动为开端,张家界旅游文化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旅游国际化的大幕已经拉开。

一场新的关于文化与旅游相融相生、互为促进的盛大宴席,正在我们所有人面前开启!一个文旅融合型产业发展高地和聚集区将从深闺中徐徐走出,呈现在世人面前!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